你我都知「病從口入」。但換個角度,其實只要懂得吃,一樣可吃出健康來。中醫食療正是其一方法。食療者,即按個人體質配對合適食物,取其補益療效。有藥膳食療學專家指只要「吃啱食物」,可調整體質平衡,減少病痛。按中醫理論,食物各有屬性,所以包括我們每日在吃的豬牛雞鴨鵝白飯麵包蔬菜,原來都有食療作用。咦!你我每日都在吃吃吃不停,莫非已進行食療中?
對此,國際藥膳食療學會會長、註冊中醫師侯枰解釋:「食物在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以四氣來理解,即寒、熱、溫、涼,寒和涼是程度上的分別,熱溫亦然,如你懂得進食對應個人體質的食物,身體自會有補益作用。」他強調,在預防醫學而言,食療位在最前線,會建議先以食療方法調整平衡體質,真的不成才用中藥。換言之,想日常飲食有食療效果,大前提是要先了解個人體質。「想食得健康,基本一定要先摸清自己的體質,像香港人常講的寒底熱底,只是其中兩種普遍的體質,正確而言人的體質可分九型,以平和體質為理想的正常體質。」侯醫師表示,作為簡單入門,懂得分辨自己是寒底或熱底者,也可初步嘗試食療補益身體,基本守則是:寒底人宜吃溫熱,熱底人要吃寒涼。
「中醫理論中最基本的是陰陽學說,講究陰陽平衡,應用在人的體質分類上,一般以平時容易畏寒、體形瘦弱、常腹痛肚瀉及口淡無味者屬寒性體質,亦即很多人說的『寒底』,性質屬陰;而平時經常發熱咽痛、易便秘、體形壯實者為熱性體質,俗稱『熱底』,性質屬陽。故以食療調整平衡體質,基本就是寒底宜吃溫熱,熱底宜吃寒涼,這樣飲食上就可以避免寒上加寒或熱上加熱,令體徵更為加劇。」不論寒熱底體質,他指食療目的都在調整陰陽平衡,逐步邁進平和體質。「但食療相對較溫和,就算能夠餐餐對應體質吃對食物,在飲食過程中逐步調整體質,一般也要約半個月至1 個月時間,才可略見效果,例如寒底人搭冷氣巴會沒那麼怕凍,或熱底人會減少燥熱徵狀困擾。」
驟耳聽來,以食療平衡體質,似乎難度沒想像中困難,但有時一家幾把口食飯,可能寒熱底各不同,要人人都「食得好」有補益療效,會有折衷方案供考慮嗎?已教班多年的侯醫師,面對這「小學雞」題目,不慌不忙的答:「食物的本質與屬性無得變的話,我們可以用烹調方法處理,不夠的就再加配料,故不同體質人士同食飯,也可各取所需的食補作用。」以米飯為例,他指五穀類食物中,白米本身偏涼性,變了熱底人吃白飯有平衡體質作用,當然無問題,而寒底人吃飯時,可簡單吃些辣椒、蒜或薑片,以溫熱配料淡化米飯偏涼屬性。「有時間的,甚至可另外炒碗飯,透過炒製方法令涼性的米飯『變性』,變得偏溫,更適合寒底的人食用。」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烹調方法中以灼蒸最能保持食物的食補作用,煎炒炸等方法則會令食補療效減低,所以能夠選對應體質的合適食物,用灼蒸方法作烹調,食療作用會最理想。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