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是香港第二號殺手,每日約有50人病發,每年約有5,500人因而死亡,當中又以冠心病為主。以往醫生會為心臟病病人進行搭橋手術,但病人所承受的傷口創傷較大;近年則會採用只需局部麻醉、傷口只有3毫米的「通波仔」手術代替。
心臟科專科醫生黃品立表示,醫生一向會為心血管栓塞位置較多或較嚴重的病人進行搭橋手術,病人需要接受長達五小時的全身麻醉開胸手術,復原時間長達個多兩個月。但通波仔手術則在病人手或腳的動脈放入一條直徑約3毫米的纖維導管直達心血管,找出血管收窄或被阻塞的位置,裝在導管前端的特製「氣球」便會張開以擴張血管讓血液流通,並植入支架支撐血管擴張部位,復原時間較短。
黃品立稱,有研究顯示通波仔手術或搭橋手術都能有效治療嚴重血管栓塞問題,生存率相若,但接受搭橋手術而出現中風的風險,較通波仔手術高三倍;若使用滲藥支架,每年血管栓塞復發率由15至30%的減至5至10%。通波仔手術可在兩小時內完成,病人只需接受局部麻醉,傷口直徑只有3毫米,甚至可在手術完成後一天出院,故此現時約有九成病人,即6,000至8,000人接受有關治療,相反搭橋手術只有600人。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