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每年逾一萬人因中風到醫院求診,當中10%至15%患者是因頸動脈狹窄而導致中風,中文大學在06年開始率先為中風病人「通波仔」,進行血管內支架成形手術,能減低中風復發風險。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聯同影像及介入放射學系在06年開展頸動脈狹窄的研究,為數千名中風病人作頸腦血管超聲波檢查,並為215名頸血管狹窄率逾60%的病人進行血管內支架成形手術。在接受手術患者中,150人是血管硬化引致血管閉塞,65人為接受放射治療後血管壁纖維化的後遺症,在手術後殘餘狹窄率均少於20%。
中大腦神經科副教授梁慧康表示,曾中風的病人,兩年內復發的機會達20%,病人需接受治療以減低復發風險,過往的治療需要在頸部或頭部開刀,病人只能接受一次手術,至於血管內支架成形手術,則是在大腿內側,將支架送至頸部進行手術,病人可較快康復,而且病人可進行多次的手術。醫生亦會為頸動脈嚴重栓塞,但未中風的高危人士進行手術。68歲的李先生,在96年時患上鼻咽癌而接受放射治療,在04至05年間出現多發性中風的情況,更發現其頸動脈血管嚴重收窄,兩邊的頸血管都有80%至90%栓塞,之後,在06年他接受了首次的頸動脈「通波仔」手術,由於李先生血管不斷收窄,隨後再接受兩次的手術,而李先生沒有出現中風的病徵。
另外,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在05年7月為心臟衰竭病人引入一種名為「心臟肌肉收縮調節器」的植入式裝置,調節器能定時傳送電流,在心臟肌肉收縮時加強其收縮能力,而且調節器可在體外充電。心臟科已為38名病人進行植入手術,病人在平均48個月的跟進期內,症狀得到明顯紓緩,該儀器是需要病人自費,約要25萬元。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