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胎教,不少準媽媽都會多聽古典音樂,保持妊娠期心境開朗,令腹中孩兒有平穩情緒……以中醫角度,養胎同樣講求心境平和,特別從孕婦食療入手,令胎兒先天體質強壯。註冊中醫師譚莉英剛為人母,以其專業知識養胎,傳統與文明的方式育兒,培養出人見人愛小人兒,她強調B B 最重要「食得好、痾得好、瞓得好」——「三好」人仔,展開「好教」第一步。不是譚醫師吹噓,他那5 個月大的兒子李愷,在兩個月大時,已懂得說「係啊!」——她給記者看iphone內的短片,媽媽邊逗他說:「愷仔好乖仔、好醒目!」如粉糰的嬰兒竟清晰回應:「係啊!」還會點頭示好。
小人兒鮮有嚎哭,除了百日宴那夜。「可能他找不到自己的睡床,環境又嘈,他便喊。最後,我安慰他要回家了,不要喊,他好像聽懂大人說話,沒有再喊。」她相信胎教,整個孕期按體質,用食療及針炙調理身體。當兒子出生後,她亦步亦趨,按兒子需要,從飲食、推拿調養體質,令小人兒精靈又溫馴。譚醫師強調胎教很重要,打從懷孕一刻,她既重視自己的飲食,亦有聽音樂。「我個人很樂天,就算工作再忙,也經常笑口常開。當懷孕時,我仍要上堂及睇症,我會對BB 說:BB 要跟媽媽一起讀書、睇症喇!他郁得勁,我又會對他講:乖仔喇,媽媽要睇症。他真的定下來。」西方角度看胎教,重視孕婦的情緒平穩;而中醫亦有相同的觀點:「孕婦情緒會影響嬰兒將來是否好教,跟食物亦有很大關係——胎兒依靠母體的營養生長,如果媽媽怕胖而偏食,胎兒又怎會好教?中醫有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胃唔舒服,睡覺亦不安寧,胎兒在媽媽肚內也不舒服,基本上整個懷孕過程都不健康。」
她亦有修讀中醫心理學,肯定媽媽的情緒會直接影響胎兒。「胎兒覺得不舒服,最直接告訴媽媽的方式,便是胎動不安,甚至流血;或是媽媽會嘔吐、水腫、頭暈等……這都是胎兒給媽媽的反應。」李愷出生時6 磅。少喊、愛笑,每天依循太陽下山時間作息。「現在太陽早了下山,6 時左右他便開始睡覺,睡至凌晨12 時吃奶,便一覺睡天光。」他3 個月開始上playgroup,明顯較同齡的外籍嬰兒「大隻」。譚醫師會每天幫兒子推拿,按穴位。「我會看他的狀態。如果他的舌頭有奶迹,我會按摩足三里;想他長高些,會多按湧泉穴;BB 吃奶時常吸吮,口部肌肉很累,我會按摩他嘴角的地倉穴;想他上呼吸道健康,會按凝香穴,亦有捏脊。嬰兒都很鍾意推拿的!」
懷孕時,她多吃花膠、田雞,餵母乳時也一樣。「我會吃很多田雞,因為田雞補氣補腎……所以,他嗌得很大聲!」想嬰兒食、瞓、痾都好,身為中醫師的她,並不覺得嬰兒要服中藥,以免弄垮腸胃,適得其反。她只透過母乳,給予兒子所需。「我有飲中藥,透過奶餵給BB。他需要甚麼,我便吃甚麼。」愷仔於夏天出生,在中醫角度屬陽氣重的嬰兒。她多飲用石斛、百合,給兒子補水。「他比較大汗,分泌多,人又活躍,就算飲奶也很易一頭汗,我不想他太耗能量,所以要加強補濕功夫。」很多傳統偏方,如用金銀花水洗臉仔,可清熱解毒。譚醫師雖覺得有其療效,卻從未套用在兒子身上。所謂胎毒,就是指身體的氣血比較熱,「嬰兒不能太虛寒,有些少熱比較好……」譚醫師補充,嬰兒配方奶粉乃牛的蛋白,因而令嬰兒的腸胃積存一些毒素。這些毒素能循大便、小便、皮膚排泄出來,腸胃便會健康,因此,嬰兒臉仔有白色像粉刺的東西,可說是好事。「這表示身體夠正氣將熱毒排出,亦可了解他的身體狀況,是一件好事……如果臉上長得太多點點,可用淡竹葉煲水開奶,兩個月大已可飲用。」而米水有止痾之效,當嬰兒有便秘,媽媽切記慎用。「過了一個月大已可用米水開奶,不過,家長要了解米水的作用,大便正常就不要用米水了。」小李愷將開始進食半固體食物,譚醫師表示,除了普遍嬰兒適合的蔬果,她還準備加入淮山、薏仁、芡實煲粥。「可以健脾補腎,卻不燥熱!」
在中醫角度,胎兒於不同月齡,不同經脈逐月成形。譚醫師會以食療、針炙穴位養胎。不過,孕婦體質各異,服用中藥材還是先由醫師處方。「特別是北芪、黨參、杜仲要看孕婦體質。」而她每天都飲用湯水,戒掉所有在中醫角度看來燥熱的食物。「除了夜瞓,基本上無益的零食已戒掉;咖啡、奶茶和朱古力,絕不沾口。因為這些東西比較熱毒,令自己燥火,我不想對胎兒的內臟、皮膚發育有影響。」按四季,吃時令食物。「夏天不宜進食溫補食物,這會容易令孕婦胎動不安、流血。」嬰兒疑似受驚嚎哭,長輩會建議服食珍珠末、保嬰丹定驚。譚莉英覺得沒有需要吃甚麼中藥,只視乎家長怎樣教,以及嬰兒的感受。「早幾天,囝囝被玩具撞到臉仔,他當然喊,菲傭很緊張……我只對囝囝說:男子漢大丈夫,沒事啊!跟住唱歌仔陪他玩,他很快已經收聲。」她覺得大人緊張,嬰兒亦然。「一定有些事令嬰兒受驚,好像大力拍門,他們會喊。不過,大人不要灌輸一種很驚的感覺給他們。他跌倒嚎哭,你在旁鼓勵他:叻仔,起身唔好喊,他便沒有事。小朋友很易教,你怎樣教他,他自會感受到。」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