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時分氣溫驟降,特別容易引發呼吸系統疾病,近年內地和台灣盛行以傳統中醫的天灸療法預防,據稱對此類敏感症狀特別有效,連續三年進行更可獲最佳療效。而此風也吹到本港,坊間不少人在冬季接受「三九天灸」,補陽祛寒。不過有中醫師指接受天灸也有宜忌,亦會引起皮膚不適,正值下月的冬至(12月22日)又是敷貼的日子,有意接受天灸前宜好好認識。
天灸是中醫穴位敷貼的療法之一,特別有效針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呼吸系統問題,以及慢性胃炎、腸易激綜合症等消化系統問題。其作用類似針灸,但在人體體表穴位敷貼藥物,透過藥物刺激,和俞穴及經絡傳導的作用,藥效循着經絡帶進體內,祛除寒邪,補充人體正氣,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效果。港恩中醫診所註冊中醫師莫家舜表示﹕「中醫以為陽氣能保護自己,當自身陽氣虛弱,就特別對外界刺激敏感,為了提升免疫力和減少過敏現象,可以透過天灸補充陽氣,療程一般需連續治療三年。」
一般連續三年敷貼
進行天灸時,醫師會選用具溫經散寒作用的藥材,在局部俞穴上敷貼,當中的藥材包括有屬性辛溫的肉桂、附子,專補陽氣及命門腎火,以及有通絡作用的麻黃、白芥子、延胡索等。莫又指古時還會以麝香入藥加強通經效果,但現時麝香難尋,故改以丁香、細辛等同樣有通經作用的藥代替。接着將所有材料磨成粉,再加入薑汁拌勻,搓成小丸後,就會放置在不同穴位敷貼。
而取穴位置,就要透過辨證論治,莫家舜說﹕「敷貼集中於身體中線的任脈和督脈,以及背部的兩條平衡的膀胱經,所以取膀胱經上的穴位,每次都會左右平衡的貼。選穴方面,由於先天的陽氣都儲在腎,如腎陽弱,其他臟腑也會較差,故一般都會選腎俞以補充陽氣,其次需因應個人病症選穴,如呼吸系統疾病要選定喘、肺俞;有脾病的就要脾俞;胃部不適者除了胃俞外,還可選中脘,位置就在胃部對出,藥效可直接入胃部;小便泌尿系統問題,就可選貼關元、氣海,兩者就在膀胱對出,小腹位置。」
傳統會貼至起水疱
至於敷貼時間,「傳統天灸須貼至起水疱甚至化膿才認為最有療效,刺激性最大,但亦會引起痛楚,護理不善更會留下疤痕,現代人大多不能接受,這亦解釋了為何一般人要連做三年才收效,不過皮膚有發紅亦是一個好的表現,代表患者對敷貼有一定反應,因為刺激度不足就失去治療意義。現時通常以出現輕微紅腫、灼熱感為及格的刺激度。故一般成年人可貼3至5小時,小孩因為皮膚較嫩,貼敷時間減半,由半小時至2小時不等,不過可能部分人敷後反應不大,便需貼較久,但亦有人會皮膚過敏,不一會就要取下」。
感冒熱氣不宜做
天灸敷貼雖然方便,然而並非人人適合做,莫家舜說﹕「在臨牀治療應用上兩歲或以上人士都可以做,但如為保健形式,幼兒不是特別需要,因為尚未完成發育。本身體質偏熱性,陽氣比較旺盛,譬如經常長暗瘡、喉嚨發炎的人士亦不適合,另正值感冒、發燒者不宜接受治療,否則只會火上加油。」
此外貼藥還有一些注意事項,「每次貼藥之後三小時內不宜接觸冷水,及以肥皂等刺激性物質擦洗貼藥處,另亦應戒口,貼藥當日禁食寒涼生冷和辛辣食物,貼藥後三天內戒食蝦、蟹、牛、鵝、鴨、花生、蛋類食品,因以上食物都能令陽氣宣泄,降低治療作用。」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