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人經常外出用膳,多鹽、多油、高脂肪的飲食方式,即使常有運動,仍難避免令血管加速老化,中年人的血管隨時硬化似80歲老翁。浸會醫院一項為高危港人量度血管年齡的研究發現,近八成中年人的血管年紀較實際年齡大,其中一名30多歲病人,血管年齡高達70歲,反映血管硬化程度嚴重,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記者:梁瑞琼
浸會醫院招顯洸心臟中心為逾200名年齡29至85歲、出現兩項或以上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素,例如高血壓、膽固醇超標或糖尿病等,或已患上心血管疾病人士,進行一項名為「脈搏波傳導速度」檢查,計算他們的血管年齡及硬化程度。結果發現,78.5%病人血管年齡高於真實年齡,差別由5至41年,約17%人差別多於20年;近一半65歲或以下病人,血管年齡超過實際年齡10年以上,男性的「血管超齡」問題較女性嚴重。今年57歲的劉汝漢便是血管嚴重老化的典型例子,他去年因背痛求診,檢查後發現當時血管年齡為89歲,血管嚴重鈣化,心肌局部缺血,證實患上冠心病,要立即進行通波仔手術。他表示自己不煙不酒,且有運動習慣,膽固醇也未超標,「可能係高血壓十幾年,加上成日出街食嘢,多油又多鹽。」他表示手術後改善飲食習慣,並接受藥物治療,控制膽固醇等高危因素。
脈搏波測指數
透過檢查量度全身血管的硬化程度。
該中心主任林家慶指,以往心血管檢查誤差度較高,病人難從檢查結果了解自己患心臟病的風險,該中心引入血管硬化檢查,利用儀器同步測量四肢脈搏波,從而推算血管年齡。他解釋,年輕血管彈性較高,可吸收部份脈搏波,故檢測指數會較低;檢測指數越高,反映血管硬化程度越嚴重,病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較高。血管硬化初期並無明顯症狀,令患者忽略預防及治療,林家慶表示,有關檢查結果可將血管硬化的嚴重程度轉化成血管年齡,並與病人年齡比較,令他們更容易掌握自己的健康問題,從而提高警惕,「如果病人知道自己血管嘅年齡比實際年齡大好多,都會好關注。」脈搏波傳導速度檢測收費約500元,林家慶建議並無症狀的45歲或以上男性,以及已停經女性,可定期接受相關檢查,以評估患病風險,已有高危因素及邊緣高血壓患者也可透過此檢查,確定藥物治療成效。
57歲的劉汝漢(左)血管年齡高達89歲,去年發現心血管收窄八成,需接受通波仔手術。成啟聰攝
from
http://appledaily.atnext. ... art_id=12589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