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碰高油脂食物不用塑膠袋裝熱食10月是乳癌防治月,乳癌的好發年紀第一個高峰約在40到45歲,而在35歲以前發生的稱為「極年輕型乳癌」,台灣在這個部分的罹患比例比歐美高許多,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暨長庚醫院乳房外科主任陳訓徹醫師提醒,這些患者的腫瘤細胞更易惡化,預後較差,整體存活率比乳癌少了7%,治療後仍要每年做一次乳房檢查。陳訓徹醫師更說明,預防乳癌應提早在乳腺發育的12歲起就開始,包括少碰高脂食物、少接觸環境荷爾蒙物質等。報導╱楊琇雯攝影╱李芃葳
健康有型
乳房有奇怪的硬塊,好擔心得到乳癌!(設計對白)
乳房組織內有乳葉等,乳癌是乳管細胞或小葉細胞變形、異常增生形成的惡性腫瘤,除了侵犯乳房組織,更可能轉移到骨骼、肺、肝、腦、淋巴等部位,破壞器官功能。最常發生乳癌的部位是在乳房外上方,所以每個月生理期過後的1周可自行觸摸檢查看有無硬塊,同時可輕微擠壓乳頭看有無異常分泌物或凹陷等。
提醒你
勿接觸環境汙染物
陳訓徹醫師說明,乳腺開始發育的年齡約是12、3歲,若那時接觸過多如環境荷爾蒙等汙染物、太常吃高油脂食物等,有可能會影響乳腺發育,但因和乳癌的關聯性目前只有零星報告,還不能充分證明,所以提醒還是少碰為妙。而其實,高油脂食物和環境汙染物本來就對人體有不良影響,所以無論是否真會導致乳癌,還是要盡量避免餐餐速食、太常接觸塑膠製品,例如用塑膠袋裝熱食或使用不合格的塑膠便當盒、輻射線、殺蟲劑等。
40歲前做乳房超音波
年輕型的乳房腫瘤細胞生長快,半年就能從1公分變2公分,但陳訓徹醫師表示,35到40歲的女性仍以每年1次乳房超音波為主,除非需密切觀察者,才需與醫師討論後改為每半年一次。極年輕型乳癌患者經治療後,也是每年1次乳房超音波即可。陳訓徹醫師解釋,年輕女性乳房組織較緻密,做乳房超音波比乳房攝影好,但超音波不易測出小於0.5公分腫瘤,建議加做乳房X光攝影。
40歲後做乳房攝影
較年長的女性建議每年做1次乳房X光攝影,國民健康局針對50歲以上的女性,每2年可免費做1次篩檢,但曾做過的只有15%,若再統計近2年曾做過的人,比例更只有10%。不過,未停經的東方女性,尤其是35歲以下者,約有半數乳房較為緻密,X光攝影可能看不出鈣化點,美國梅約診所上月發表分子乳房造影(MBI)研究結果,對於緻密乳房組織的腫瘤偵測能力比乳房X光攝影高3倍,可做為緻密乳房組織的輔助診斷工具。另外,現在國內也已有乳房核磁共振攝影檢查(乳房MRI),敏感度也比乳房X光攝影高,做過隆乳手術的人也可做,但目前僅建議直系親屬有乳癌病史者,或本身即是乳癌患者的高風險群做此檢查。
乳房MRI
乳房X光攝影
乳房MBI、乳房MRI更靈敏,可看到其他檢查看不到的鈣化點,如黃箭頭處。
可依風險做篩檢
是否為乳癌高風險群是做篩檢的基本分類,一般人40歲開始可每年到醫院做1次檢查;高風險群建議35歲前就要開始。無論是一般人或高風險群,從30歲開始每個月自我觸摸乳房組織是必要的。
要治療
化療頻率更密集
乳癌治療中很重要的是看動情素受體是否為陽性反應,若是,則可採用荷爾蒙治療,陳訓徹醫師表示,國內乳癌患者約有50到60%動情素受體反應為陽性,歐美約為40%。極年輕型乳癌的患者除可接受荷爾蒙治療外,建議也要讓化療的頻率更密集,若能先使用藥物停經,癌細胞控制效果較好,但往往會出現停經症候群如骨質疏鬆等。此外,患者的生育問題、家庭關係等,也是需要考慮的。雖然現在多會以冷凍卵子等不孕症技術搭配,但患者除與治療乳癌的醫師多討論外,建議先向不孕症科醫師做諮詢,擬定較完整的乳癌治療計畫。
要分類
風險大致癌率高
乳癌的高危險群有不同的類型,無論是哪一種高危險群,建議即早與醫師討論檢查的間隔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