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回暖,濕熱氣候最容易出現痱滋及暗瘡,前者疼痛難擋,後者則有礙觀瞻。中醫師表示,要對付痱滋及暗瘡,除可以湯水清熱去濕外,偏方以砂糖敷痱滋確能加速痊癒,也可將中藥白芨磨粉後直接敷用。暗瘡則可以銀花、菊花、淮山及白芨等磨粉後敷面,也有清熱解毒之效。
記者:伍雅謙
註冊中醫師陳仿陽表示,近日轉暖兼濕氣重,容易出現濕熱疾病,臨床所見患痱滋及暗瘡的求診者也增加。濕熱不同於早前天氣寒冷引起的寒濕,因寒濕多引致關節痛症及感冒,濕熱症狀則是痱滋、暗瘡、咳嗽、唇角受損、腸胃不適、大便灼熱、小便偏黃、早上喉痛及多眼垢等症狀。經常熬夜、飲食不節制、腸胃不佳者均容易有濕熱體質,一般症狀輕微者可以湯水調理,平日應多進食水果、增加休息、飲食清淡,避免邊吃飯邊看電視,減低腸胃吸收。
要對付濕熱引起的症狀,陳建議可以馬蹄2両、竹蔗半斤、茅根1両、果皮四分一塊,連同2公升清水煲1.5小時,也可加入少量肉類同煲。馬蹄有消熱潤燥的功效,對痱滋特別有效,湯方也適合一家大小飲用。蕃茄及奇異果等含豐富維他命C的食物,也能加快痱滋痊癒。
民間有用砂糖敷痱滋的偏方,陳指確實有功效,飯後以漱口水或鹽水漱口後,在痱滋上敷以幼砂糖,再覆以棉花15分鐘幫助吸收,每天進行2至3次,能加快痱滋的黏膜形成,有助痊癒,要加強功效,可將中藥白芨磨粉,敷在痱滋上15分鐘,又或敷過夜,有去腐生肌之用,砂糖及白芨亦不會「揦痛」痱滋,「慢慢就唔會覺得痛」。
至於暗瘡患者,陳指,大多與脾胃虛弱有關,不能單純飲用坊間只具清熱功效的涼茶,需加入健脾材料,效果才顯著,可以銀花15克、菊花15克、淮山15克、土茯苓30克、薏米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以5碗水煲成2碗水,再加入少許蜜糖,即可分為數次飲用,有清熱健脾、去濕解毒的功效。體虛者如臉色不佳、容易腸胃不適及舌色較淡者,可調節份量,將淮山加至30克,土茯苓及菊花分別減至15克及10克。此外,暗瘡患者也可將上述材料加入白芨粉、蛋白及水,開成糊狀當作面膜敷面。若同時出現痱滋及暗瘡症狀,可交替飲用上述兩款湯水。
from:
http://hk.apple.nextmedia ... 160418/1957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