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病人中高達八成會出現頸部淋巴結轉移,需要接受放射治療。理工大學一項研究顯示,接受放射治療的鼻咽癌病人頸動脈出現斑塊機率高達87%,頸動脈壁亦較厚及硬。專家指出,若病人在治療中接受過量輻射,中風的機率亦較高,建議醫生制訂療程時確保靶區即頸淋巴有足夠劑量下,應減少其他位置的放射量,包括頸動脈。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一項研究,為69名接受過放射治療的鼻咽癌病人、70名有4年以上二型糖尿病史人士及76名健康人士作比較,結果發現鼻咽癌病人出現頸動脈斑塊機率高達87%,遠高於一般人8.6%,前者頸動脈亦較常人厚及硬;二型糖尿病患者出現頸動脈斑塊機率則為48.6%。
吸收過量輻射現斑塊
負責有關研究的副教授應天祥表示,頸動脈斑塊是頸動脈粥樣硬化中較為嚴重的一種,是次研究反映斑塊出現的原因,與病人在接受放射治療過程中,吸收過量輻射有關。若頸動脈出現嚴重的粥樣硬化,中風的機率也會較大。他建議在接受放射治療後4年內,需每兩年進行頸動脈超聲波檢查,10年後仍沒有發現斑塊方可停止檢查。
該系副教授胡永祥指大部份醫生為鼻咽癌病人施行放射治療時,只勾劃靶區(頸淋巴)及腦幹、中耳、口水腺等位置,並經電腦計算出劑量分佈,往往忽略頸動脈所受的輻射量,認為頸動脈應一併列入勾劃範圍,如更精確勾劃出靶區及其他重要器官的劑量分佈,總體放射劑量應有下調空間。
記者於健民
from:
http://hk.apple.nextmedia ... 151201/19394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