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酒後易面紅,食道癌高危,患者多為男性

食道主要負責將食物由口腔運往胃部,同時防止食物倒流。一旦出現吞嚥困難、進食時「吞唔落」,有可能已患上食道癌。香港中文大學外科學科教授趙偉仁表示,食道癌不易發現,若感難以吞嚥已太遲。常吃滾燙食物、長期煙酒、酒後容易面紅者,均有機會誘發食道癌。近年不少人品酒作為生活享受,趙提醒飲用酒精濃度較高的烈酒如威士忌更易增加患食道癌風險。

食道癌每年新症數目維持400多宗,不屬本港十大癌症,但死亡人數卻列入十大致命癌症。患者中逾八成為男性,每年有300多人死亡。趙偉仁指,患者主要症狀是吞嚥困難,但如發現有吞嚥困難時癌症已非初期,食道內的腫瘤有一定大小,「初時食飯有問題,之後食粥、飲水都唔得,甚至吞口水都有問題」,用以檢查的內窺鏡直徑只約9至10毫米,有時也無法伸入食道。只有少數患者因胃部不適,在照胃鏡時能夠及時發現病症。

雖然食道癌較難發現,但趙偉仁指長期煙酒會增加患上風險。早前有研究指出,飲酒後容易面紅者,因身體缺乏分解酒精的酵素ALDH2,令酒精無法經新陳代謝排出體外,患上食道癌的風險較常人高出達10倍。飲用酒精濃度越高的烈酒,風險越大。所以飲用酒精濃度較高的烈酒如威士忌,比起飲用酒精濃度較低的紅酒和啤酒,患上食道癌的風險更高。

此外,經常進食滾燙食物,如每日喝熱茶及熱湯等人士,因進食時有機會灼傷食道,也會增加患上食道癌的風險,「打邊爐未必日日打,但熱茶可能每日都會飲,長期就會有高啲機會」,提醒進食時若感口腔灼熱,已代表有機會灼傷食道。頭頸癌與食道癌關係密切,約17%頭頸癌患者會同時患食道癌。

趙偉仁稱,初期的食道癌患者可透過內窺鏡切除食道內受影響的黏膜層,存活率可逾九成;若癌細胞到達黏膜層以下的肌肉層,便要進行食道切除手術;嚴重如第三期患者,更需在術前接受電療及化療,減低淋巴轉移機會才進行手術。趙續稱,由於食道橫跨人體頸部、心臟、兩邊肺葉及胃部,位置貼近氣管,切除後需以胃部替代食道,屬高難度手術,術後疤痕長達一呎。現時則改為微創方式進行,可減低患者痛楚及住院時間,病人術後患上肺炎的機率也降低。

市民進食時如果出現吞嚥困難,除了可能是食道癌外,也有機會是患上食道功能失調。患者因食道下括約肌無法放鬆,令食物卡在食道內,導致進食時感到「頂住」,出現吞嚥困難。中大外科學科教授趙偉仁指,過往因為此症診斷不易,每年只有約3至5名患者,但隨著技術提高,近年確診者數目已增加至每年約30至60人。患者由20歲至50歲不等,以女性較男性為多,若及早發現並施以手術,大約九成患者可以痊癒。

食道功能失調常見病徵為食道下括約肌失調或賁門失弛症,除了下括約肌無法放鬆外,食道也會失去推動能力,連流質食物也無法輸送到胃部。趙偉仁指,此症目前並無明確成因,但估計可能因為過濾性病毒或免疫力失調引起,導致患者下括約肌神經線末梢出現問題。

趙偉仁表示,藥物及食道移植對此症的治療效果有限,只能以手術改善症狀,將患者的下括約肌放鬆,傳統會使用氣囊擴張術,但約四至五成病人會出現胃酸倒流。威爾斯親王醫院在2010年引入內窺鏡食道肌肉切開術,在內窺鏡輔助下,切開食道黏膜下的肌肉,因為毋須破壞黏膜外肌肉,令胃酸倒流比率大減至少於15%,手術時間約為1.5小時。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