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胃裡,胃酸及胃蛋白酶(Pepsin)有極強勁的消化力,胃壁的黏膜亦有一套完善的防禦工事。兩者勢均力敵便相安無事,但若果黏膜的防禦不敵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攻擊,胃的黏膜就被破壞,形成胃潰瘍。
胃的出口連接十二指腸。鹼性的膽汁和胰液,在十二指腸的第2段進入腸腔,中和從胃部進來的胃酸。一旦胃酸被中和,胃蛋白酶就會失效,胃酸及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Acid-pepsin Digestion)也會停止。
可是,十二指腸的第1段(又稱十二指腸球部),仍受胃酸的影響。十二指腸球部,是消化性潰瘍最常發生的地方。據臨床的統計,十二指腸潰瘍的病發率比胃潰瘍要高兩、三倍。
胃壁大致可分3層。最內面是黏膜,中間是肌肉層,外面是漿膜。黏膜和肌肉層中間,密佈著血管網絡,為新陳代謝極活躍的黏膜細胞提供養份。潰瘍破壞了黏膜,侵蝕黏膜下的血管,就會引起胃出血。
胃出血是潰瘍病最常見、可致命的併發症。嚴重與否,全在乎失血多不多,而失血多少,關鍵是被侵蝕了的血管的大小,因為一條血管中的血液的流量,按血管半徑的4次方倍增。
若果只是微絲血管損破,失血緩慢,患者可能並不知道自己在流血,只呈現貧血。損破的血管稍大,血液在腸內會被消化,變成瘀黑色、就像柏油一樣的黑便,俗稱「屙黑屎」。
流血越快,血液沒有時被消化,大便和嘔吐物的顏色越鮮紅。若不幸破損的血管更粗,比如是處於胃小彎的胃左動脈(Left Gastric Artery),或在十二指腸後的胃十二指腸動脈(Gastroduodenal Artery),失血一發不可收拾,患者會因大量失血而休克,上吐下瀉都是鮮血和血塊。
話得說回來,上述的「大場面」並不常見,便後有鮮血,一般只是痔瘡出血而已。
鍾尚志教授
鍾尚志
from:
http://hk.apple.nextmedia ... 150802/19239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