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中心抽驗發現,兩成食物樣本含可影響內分泌和免疫系統的「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當中以三文魚、蠔和桂花魚最高危。按推算,港人日食11片三文魚,已超出每日可容忍攝入量標準,惟要長期食用才對健康有風險,市民毋須改變飲食習慣。
食安中心在2010至2011年採集71種食物,包括魚類及海產、蛋類製品、肉類和脂肪類等,檢測284個混合樣本,於今年進行「香港成年人從食物攝取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的研究。結果59個樣本驗出含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50個來自「魚類和海產及其製品」。
三文魚驗出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含量最高,平均每公斤含5.7微克;其次是蠔,平均每公斤含3.1微克。另外,桂花魚、黃花魚和鯧魚亦含量較高。
參照歐洲國家採用的健康參考值,以6種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之總和計算,每人每日可容忍攝入量為每公斤體重0.01微克。以三文魚每公斤5.7微克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計算,一名體重60公斤的成人,每天進食超過105克三文魚(以每片約10克計算,即10至11片),其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攝入量便會超出有關健康參考值。不過,食安中心稱,根據中心的食物消費量調查顯示,市民長期食用三文魚份量達105克的機會不大,只要平均攝入量並非長期超過這個數值,即使攝入量偶爾高於每日可容忍攝入量,也不一定表示健康會受損。除了魚類外,牛肉、雪糕和牛油亦驗出微量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
食物安全中心首席醫生(風險評估及傳達)楊子橋稱,過量吸收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會影響內分泌、免疫系統等。現時全球對食物中含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標準未有共識,惟楊強調,研究食物樣本的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含量遠低於歐洲國家採用的健康參考值,一般市民進食後健康受影響的機會不大,毋須改變飲食習慣。
他指,多國在70年代起禁用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在不同研究發現非二噁英在主要食物類別內的含量有所降低。楊建議市民要保持均衡和多元化的飲食,適量進食多種魚類,便可避免因偏食某幾類食物而攝入過量的污染物。
過量攝入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會影響內分泌、免疫系統及可能致癌。有學者稱,尤其對嬰兒將來發育和孕婦有較大健康風險,建議市民少吃。
非二噁英屬脂溶性物質,溶解在動物脂肪中,常見於肉類、魚類、蛋類及奶類食物,吸取過量會影響內分泌系統,如干擾甲狀腺素、影響改變神經行為的發育。浸大生物系教授黃港住表示,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會積聚體內,需長時間才可排出,長期攝取對人體有健康風險,亦可透過母乳餵哺影響下一代。
他建議,市民可以切除肉的脂肪、避免食魚肚和內臟等,有助減低攝入非二噁英。非二噁英是一種人造環境污染物,在1930年代開始大量生產,並廣泛應用工業上如火牛,到70年代禁用。它會長時間存留在環境,並在食物鏈中累積,對人體健康及環境有害。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