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寶寶專注力養成的因素很多:生理發育、父母的教養態度、環境刺激源的多少等。不過,父母們在關注專注力培養的各種方法時,卻很容易忽略另一個重要因素——安全感。寶寶3歲之前,是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給寶寶足夠的關注、信任和傾聽,寶寶才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做事才會專注而充滿耐心。
足夠的安全感,有助於寶寶專注力的養成
「畫畫時,為什麼別的小朋友能一直專心地畫,而我家寶寶一會兒拿筆,一會兒去看別人,一會兒又拿橡皮。就連玩他最喜愛的玩具,也很少能專心玩半小時以上,為什麼他的專注力這麼差呢?」這是很多媽媽會遇到的問題。
所謂專注力,對寶寶來說,就是能把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集中在某一事物上,達到認識該事物的目的。專注力是一切學習的開始,是寶寶今後最基本的適應環境的能力。如果寶寶在3歲前經常性地被家人忽略,他的要求得不到滿足,那麼寶寶就會覺得外界對於他是沒有反饋的,慢慢地就會減少與外界的交流溝通。
所以,在孩子出生後的嬰兒期內,只要寶寶表達了需求,媽媽就應該立即答應,這是對寶寶內心需求的一種滿足,對大腦的一種良性刺激。如果寶寶提出的是無理條件,即便是要拒絕,也不能用冷漠、冷處理或暴力的方式對待。即便是寶寶令你很生氣,也應該回應寶寶,讓他知道哪裡錯了,這個時候你的耐心講解就是在給寶寶增加安全感。當寶寶感受到被充分的關注、信任與傾聽,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的,他做事才會專注而充滿耐心。
另外,還要注意保護寶寶的專注力,即在寶寶專注於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要去打擾他。如果我們過於在乎寶寶的身體而不是心理,在寶寶專注於一件事情的時候,一會兒給他喝水,一會兒給他吃水果,一會兒又問寶寶要不要尿尿,寶寶的專注力就會被破壞,久而久之,寶寶便不能長時間認真專注於一件事物。
3歲前,這樣給他安全感
安全感是由最初的母嬰依戀關係形成的,依戀關係建立的越好,寶寶的安全感就越好。
0-1歲:這個階段,要給予寶寶及時且充分的回應
寶寶出生頭2個月,正處在「正常自閉期」,這段時期,寶寶對外界反應很少,基本就是吃和睡。這時候在寶寶的感覺裡,世界和自己是一體的,尚不存在「外在的媽媽」。
如果寶寶在這段時間裡被嚴重拋棄,比如媽媽使用了「哭聲免疫法」(寶寶哭的時候不抱或者過一會兒再抱,不哭的時候再抱,以養成寶寶不哭不鬧的好習慣),雖然寶寶確如媽媽所願,不會再輕易哭鬧,但這同時也意味著他已心灰意冷。這種做法不利於孩子以後構建自我、發展自尊和自信;當然這也會妨礙寶寶跟家人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
1-3歲:當寶寶有需求,要無條件地彌補
他當寶寶到了1歲左右,「全能自戀」被較充分地滿足後,心智自然向前發展,逐漸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開,不僅僅關注自己,也開始關注別人,愛向內灌注,滿了自然會流向外界。他開始明白自己是一個人,媽媽是另外一個人,有時自己的需求並不能得到馬上的滿足,但因為前期滿足的較好,他已經具有分化的能力,故而也能接受這種適當的天然的挫折。
如果這個時期的寶寶還無法理解媽媽是另外一個人,對媽媽他們有時會表現出很大的攻擊性,不管是拽媽媽的頭髮還是咬媽媽的乳頭,這種看似無情的行為,正是寶寶在以他這個年齡的方式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
如果寶寶在1~3歲期間,仍然在肆無忌憚地利用媽媽來宣洩情緒,可能說明他在1歲之前沒有得到及時的回應和滿足。對此,父母不必認為孩子的行為真的是對自己的不敬或攻擊。我們可以一面控制住孩子,不讓他真的攻擊到自己,同時,用平靜的態度,幫助孩子平復下來。然後在平時,我們多注意跟孩子建立有效連接、提高陪伴質量。
和諧、愉快的家庭氣氛,是寶寶安全感的長久保證
和諧的家庭氛圍,情緒穩定、懂得接納的父母,寶寶最不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專注力也會比其他的寶寶高。在這樣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中,寶寶的心情是愉快的,感受到的環境是安全的,觀察到的世界是友好的,這樣寶寶的心也是開放友好和踏實的。這要求父母在陪伴寶寶成長的過程中,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找到合適的情緒和壓力舒解通道,擁有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很想知道我家寶寶的專注力到底如何,應該如何判斷呢?
寶寶年齡越小,專注力時間越短,2歲寶寶的平均注意力集中時間長度大約為7分鐘,3歲約為9分鐘,4歲約為12分鐘,5歲約為14分鐘。父母平時就可以觀察寶寶的行為,為寶寶創造一個安靜的、不受干擾的空間,給他一個他感興趣的玩具,觀察他在玩玩具時的反應,如果他能夠持續地一直玩,而且平時生活中對大多數的事情也能夠專心,就代表著他擁有很良好的專注力。如果他常常表現出不符合他這個年齡段應該具有的專注時間,就有可能屬於專注力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