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小朋友聲沙,或因用聲不當損聲帶

誰說聲帶受損只會是因職業需要而經常用聲的成年人?其實小朋友也會出現聲沙,原因是他們用聲不當,過於用力發聲及經常大叫大喊,結果導致聲帶受損,於是小小年紀便有「鵝公喉」,若情況持續更可能會誘發息肉及厚繭。4 歲的晴晴剛剛過生日,說話愈來愈多,惟媽媽發現小女兒平日說話時經常也是用力的叫出來,以致聲線有時「拆拆哋」,而興趣班的導師也提過晴晴的聲音很沙,所以唱歌時比較吃力,且練習良久卻進步不多。媽媽擔心晴晴的喉嚨有毛病,找醫生檢查後發現是用聲不當,於是轉介言語治療師跟進。

言語治療師潘文瑋表示,小朋友聲沙是常見的問題,成因主要是呼吸與口肌協調不理想,以致用錯力說話,又或經常大聲叫喊,令頸部肌肉過度繃緊,結果整傷把聲;若置之不理,讓小朋友繼續以壞的方法發聲,日後可能會演變成「鵝公喉」,甚至出現其他聲帶病變。她解釋,正確及有效運用聲帶,需要呼吸及口肌互相協調,才能發現有水準的聲音,「當氣用得唔好,把聲就會唔靚」。她舉例,用氣不佳的小朋友,吹蠟燭時通常「呼」一聲便用掉氣力,無法慢慢吹熄。除了聲沙之外,口肌較弱及用聲不當的小朋友,可能會有發音不正的情況,甚至咀嚼能力差,而頸部肌肉也會明顯繃緊。

潘文瑋稱,用錯力發聲的小朋友,甚至會講到「青筋都現」,頸部肌肉會如青蛙一般「脹下脹下」,如家長發現孩子有這情況便要多加注意。她說,兒童的聲線問題或與家長有關。「父母一直都好大聲,小朋友學咗,所以有時小朋友聲沙之外,陪同的家長都有聲沙。」處理小朋友用聲不當的問題並不容易,因為他們的理解能力較低,對於用氣、聲帶運用等概念較難掌握。

潘文瑋便強調,雖然小朋友的控制意識不及成年人,但可以透過對比練習及遊戲幫助他們學習正確的用聲方法,而家長也不要以為聲沙只是「唔好聽」,當小朋友覺得說話是一件苦事時,他們便會不願意說話,有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語言能力發展。

訓練兒童掌握正確的用聲方法不但單靠「講」,還需要一些有趣味的遊戲,才能吸引他們學習。潘文瑋稱,本港在3 年前由美國引入一套以兒童為本的聲線歷奇治療課程,治療師會利用特別設計的桌上遊戲,例如聲線歷奇地圖、棋盤、角色對白演繹,以及治療活動如共鳴聲線訓練、呼吸協調、聲量控制、口肌遊戲等等,達到改善兒童用聲技巧的效果。她稱,小朋友一般經過8 節治療後,聲沙問題通常都會有明顯改變,期間亦需要家長協助及鼓勵,確保小朋友在家中繼續練習,而每當小朋友做得正確時,家長便要給予讚賞,令小朋友知道自己做得啱,才有動力繼續努力發聲。

很多小朋友都喜歡吹泡泡,原來這類吹泡或吹號角的小遊戲,可以訓練小朋友的口肌及呼吸協調。潘文瑋指出,如果口肌及呼吸協調不理想,通常也難以吹出大量泡泡,號角聲也會斷斷截截,而利用一杯水也可以成為練習的好幫手。

方法是用透明杯裝一小杯水,然後放一支飲管,再著小朋友慢慢吹氣發出「hu hu」聲,如果能吹出氣泡和有聲,便反映協調力佳,否則便要多練習。她說,「水泡」是一種視覺提示,令小朋友知道自己做得對或錯,逐步幫助他們甩走「捏住」喉嚨用力發聲的壞習慣。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