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紀漸長,偶有心悸或氣促不能忽視,隨時是患上心房顫動(下稱房顫)病徵。心臟科醫生指出,本港約1%人患有房顫,雖然大部份為長者,但也有年輕人病例,由於患者中風危機較一般人高出五倍,確診者需服用抗凝血藥預防中風。惟現時有兩成病人是在中風後才發現患病,故提醒長者、高血壓及糖尿病等高危人士,應接受相關檢查。
記者:嚴敏慧
房顫是最常見的持續性心律失常疾病。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栢羲表示,正常心房跳動非常規律,惟房顫患者會有短促又極快的連續不規則跳動,血液輸出量減少,失去正常心房收縮功能,若血液滯留心房,會形成血塊,若血塊流到腦部就會中風。房顫病人中風機率較一般人高出五倍,高達20%中風與房顫有關。
服新藥發病率僅2.24%
港大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蕭頌華指,隨著年紀增長患房顫的風險越高,六十五歲以上的發病率便增至4%,另患有高血壓、糖尿病人士,患房顫的風險亦較高。他補充,年輕人也偶有個案,但多與遺傳有關,雖然中風危機較年長患者低,但心律不正常症狀要用藥物控制。不過,很多病人會忽視病徵,長者常見如體力下降,例如行山後異常疲倦及氣喘;年輕患者則會偶然心跳加快,或運動後自覺心跳很快,也是不能忽視的症狀。
為預防房顫患者突然中風,醫生會處方抗凝血藥物,但常用的薄血藥華法林,病人服用後三天才起效,加上要戒口,部份蔬菜要禁食,否則會影響藥效。新一代抗凝血藥如第十凝血因子抑制劑及凝血酶直接抑制劑則起效較快,病人凝血指數可更穩定。
港大一項研究發現,新藥能更有效減低房顫病人中風的風險。研究涉及逾八千名本港房顫病人,未有用藥者中風發病率每年約10.38%,服用阿士匹靈則發病率約7.95%,服用華法林發病率由3.1%至7.34%,服用新式薄血藥發病率低至2.24%。
蕭頌華表示,新式薄血藥導致顱內出血機率較傳統藥物低,但新藥在公立醫院為自費藥物,每月藥費七百至一千元,另有腎衰竭、風濕式二尖瓣狹窄或植入金屬性心瓣病人也不適合服用。房顫病徵不明顯,長者難以察覺心跳異常,即使氣促、疲倦等亦視為正常退化,呼籲年長及高危人士要接受檢查。
from:
http://hk.apple.nextmedia ... 150202/19025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