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炎熱胃口欠佳,正餐未必想吃飯,也有女士為減肥而戒飯,但中醫師指出,米飯其實營養豐富,屬五穀之首,能強身益氣兼補充一日所需能量,不少女士經常覺得「好攰」,很可能是「冇飯到肚」所致,早上及中午食飯最有益,可讓人精神飽滿一天。白米分為粘米及糯米,兩者均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的功效,日常進食的粘米,又分為秈米及粳米。秈米較修長,即絲苗米和泰國香米;粳米則是東北大米及珍珠米,形狀較圓。
註冊中醫師梁寧茵表示,《本草綱目》對粳米有很高評價,能補脾胃、養五臟、壯氣力、養陰生津、除煩止渴、固腸止瀉等。中醫會以粳米入藥,例如治感冒的「桂枝湯」,並建議病人服藥後喝一碗熱粥才入睡,可加強藥力。她指女士減肥也不應完全戒飯,因米飯除帶來飽足感,也含高蛋白質及熱量,若熱量不足會令人動作遲鈍、易感寒冷、疲勞及精神不振,不少女士易感疲累「就係冇食飯」。若怕吃飯會致胖,可以白飯配清淡餸菜,或改以熱量較低的糙米代替白飯。糙米的蛋白質、纖維及維他命均較白米高,惟不易消化,需細嚼慢嚥。
端午節將至,糉多以糯米製成。她提醒,糯米雖有健脾暖胃、補虛及補血之效,惟性質偏溫,患有關節炎、發燒、咳嗽及曾中風者不宜食用。春夏兩季適合進食薏米,可健脾去濕外,更有舒筋除痺,清熱排膿及滋潤皮膚等功效。早上吃飯最有益,日本及韓國人都喜歡在早上吃飯,廣東人也有「五更飯」,即在清晨3時至5時吃飯,以白飯配生薑及雞蛋進食,有祛風寒及健脾胃的功效,對病人及坐月產婦尤其有益。
飯後常有所謂「飯氣攻心」,她指出,中醫並無「飯氣」一說,飯後的噯氣並非飯氣,而是胃氣,因吃太飽或太油膩所致;脾虛者用膳後,氣血要待脾臟吸收才能供應到腦部,腦部氣血不足便會有「眼瞓」情況,只要勿進食太飽、太油、太甜、太濃味及難消化的食物便能避免。
有益飯糰推介
名稱:梅風紫蘇飯糰
材料:白飯1碗(珍珠米),紫蘇梅粉1/2茶匙開汁,馬蹄粒少許,熟粟米少許
做法:用少許的紫蘇梅汁拌飯,加入馬蹄,粟米粒,胡椒鹽適量做成飯糰
功效:
紫蘇梅──舒緩孕婦水腫、多尿及噁心,解油膩及預防焦躁不安
馬蹄──性寒、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開胃消滯、生津潤燥及明目醒酒
粟米──性涼、味甘鹹、益氣、補脾、和胃及安眠
資料提供:中醫師梁寧茵
從事文職工作的Grace,每日吃三碗飯,是朋友同事眼中的「飯桶」,也不怕常吃飯會致肥,她說,習慣午餐吃一碗飯,晚餐則吃兩碗,由於米飯較飽肚,就算工作至深夜回家,也不會因為肚餓要吃豐富的消夜,平時亦少吃薯片、朱古力等零食,認為「吃飽飯」、少吃雜糧是維持纖瘦身形的秘訣。她說,由於家人飲食較傳統,飯、粥、粉是平日主要食糧,「有時瞓得晏,都差唔多11、12點,就會早餐、午餐一齊食碗飯,加啲清淡的餸菜」。
不少人覺得剛起床食慾欠佳,食飯較難入口,並非首選。她則認為,最重要是餸菜配搭,要避免吃得太肥膩或「餸汁撈飯」。若起身後真的無胃口,會減至吃大半碗飯,已能為身體提供足夠能量。日本及韓國人也愛早餐吃飯,是因為對身體夠「正氣」。有時她也會以飯當早餐,與吃麵包、麥皮或三文治等比較,後者吃後明顯較快會肚餓,「食飽飯通常可以頂到三、四個鐘,兩餐之間唔會特別想食零食」。身材瘦削的她,認為很多想減肥女士對米飯有誤解,以為戒飯可以減磅,但經常吃不飽及體力不足,吃多了其他雜糧,反而更難控制體重。雖然近年流行各款健康米,但Grace說全家人也愛吃泰國香米,因為「軟熟」易入口,至於紅米、糙米等,因為口感差,「鞋口」兼不易消化,較少進食。
白飯屬碳水化合物,位於食物金字塔低層,是日常飲食可吃最多的食物。家庭醫生關嘉美表示,人體每日均需碳水化合物提供熱量,若不愛吃飯,也可以其他碳水化合物如麵包或麵食等代替。但她提醒,白飯容易令血糖上升,糖尿病患者不宜吃飯太多;肥胖人士吃飯也應節制,以免吸收過多卡路里。
糖尿病患者若想避開白飯,可改吃麥皮或糙米。惟關嘉美指出,糙米不易消化,建議長者選擇不加奶和糖的麥皮。長者一般愛吃飯,但女士卻剛剛相反,她指曾有女士為減肥戒飯,因血糖過低出現頭暈甚至心律不正的情況,血糖過低更會引致心臟衰竭;也有女士戒飯後改食麵包,但血脂仍高,因部份麵包「仲肥過飯」。她提醒戒飯減肥者也應保持均衡飲食,並瞭解各種食物的營養素,以免影響健康。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