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講究生病原因,沒有病因的病就難以處置,於是,發展了「病因學」。它認為只要是病就一定有病源,像病菌、病毒、黴菌等等。後來又發現,代謝物的多與少也會令人生病,例如糖類、脂肪、礦物質、維生素等等在體內太多或太少都是病因。近代,又因為「基因學」的發展,幾乎所有生病的原因,尤其那些難以治癒、無法治癒的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等,都歸罪於基因。
中醫呢?也注重生病的原因,但方法完全不同。傳統的中醫沒有病毒、病菌的概念,也沒有代謝物的概念,更沒有基因的概念。中醫認為,人的體質有「風、火、熱、濕、燥、寒」,天氣也有「風、火、暑、濕、燥、寒」。
人的某一種體質遇到相應的天氣,就容易得病。例如偏於「風體質」的人,遇到風就易得「風病」,偏於「寒體質」的人,遇到寒就易得「寒病」。另外,情緒方面,過度的「喜、怒、憂、思、悲、恐、驚」都可能致病。過喜會傷心、過怒會傷肝、過憂過思傷脾、過悲傷肺、過恐過驚傷腎。
那中西醫治病有何不同呢?西醫看,細菌有特異性的抗生素可以使用,但黴菌幾乎無藥好使。去吊點滴瓶輸送葡萄糖、生理鹽水,只為了降低病人的高溫。維他命、礦物質等代謝產物少了,可以從外面補充,增加攝取量;可如果在身體中多出來了呢?誰能把它們從身體中拿掉?基因病更是沒有仙丹妙藥可以改善。
西醫的檢查儀器越來越精良,很多病的產生原因可以查明,但治療的邏輯和方法,至今都還未有妥善的配套。看來人類用現代的醫學方法,要達成治癒疾病之目的,還有很長的路呢。
中醫呢,根據病人所表現的病理病機,很容易知道屬「虛、實、寒、熱」哪種症狀,也很容易知道屬於「十二經絡」或「五臟六腑」哪個地方的病症。於是以不同經絡、臟腑屬性和虛實寒熱症狀,開列處方用法,需要發汗的發汗、需要驅吐的驅吐、需要下瀉的下瀉、需要溫的就用溫法、需要涼的就用涼法……根本不必管它病毒或黴菌,也不必管它哪種維他命缺乏或礦物質太多,更不必管它是哪個基因的疾病,都可以很快治癒。
以中醫看,中醫的病治好了,那血壓就會降低;中醫的病治好了,血糖就會降低。這就是治標和治本的區別吧!
診斷手段
短短的二三百年時間,西醫以開放式的結構,不排斥外來觀念,不斷地吸收並發展出新的醫術,並全面借用科技的力量,隨著現代科技的日新月異,西醫理論的齊全與臨床診療上的成效竟己淩駕中醫,成為大多數人生病時的首選與醫學的主流。
基本上西醫將身體狀況分為「健康與生病」二種。這是因為西醫以「微觀」為診斷的手段,加上「分科而治」,若儀器上的數據尚未超出健康標準值,則診斷的結論將是健康,即使病人身體覺得很不對勁;反之儀器數據超出一般平均值則為生病。
病人在求助西醫無門後,或採用西醫治療病情無法改善,才轉尋中醫之治療。今日許多西醫醫生,均希望藉助中醫的理論與臨床診療手段,在西醫沒法下手治病的某些醫學領域,以補助這些西醫的缺陷。
古代中醫因缺乏科技的支援,歷代中醫先賢以「宏觀」的陰陽五行理論,提出一套「天人合一」的醫學理論。沒有「微觀」檢視的數據,中醫以「宏觀」的「望,聞,問」診,廣泛地取得的資訊,加上創舉的十二經脈之「切」診,並以「八綱」辯證來辨別人體那一運作系統(十二經脈)過旺(火)或過虛弱,並可在臟腑仍尚未發生病變,找出造成運作系統失去動態平衡的病源。所以中醫是較西醫的健康與生病之間多增一項- 將病(臟腑的操控系統已不正常運作),而成為未病,將病,已病三種狀態。事實上,超過九成的人處於亞健康(將病)。
可惜的是相對於西醫全面借用科技,今日絕大部份中醫仍排斥現代科技。在沒有科技的「微觀」佐證下,中醫師僅能依靠理論與以往經驗來辨證推論病人的病情。而無法借助科技的「微觀」,就難以拉近理論與實際的差距,亦使成功的案例很難化為易於檢驗的數據,與可供學習而參考的程序。更使得中醫偉大的古老哲學,至今仍難轉化為現代化的中醫科學.使得一般民眾無法瞭解中醫,而無法完全信賴中醫,僅視中醫為西醫無法治療後的選擇,殊為可惜。
治病方法
西醫以「消滅病症」為治病手段,其長處是治方威力強大,不只體內各器官都可用人工器官「取而代之」,再小的病毒、癌細胞都可使之現形並補殺之,這些中醫完全做不到。但其缺點亦是治方威力強大,因為在去除目標的同時,目標周圍的、相關的組織,亦難逃厄運,遑論如此殘局下,身體如何善後?故常有手術成功,病人更虛弱,活得很痛苦。
另外西醫常犯了以偏概全,誤將「虛症」視為「實症」時,不僅易延誤寶貴的第一治療時段,而治療的結果僅去除症狀,而病源仍然存在,甚至將病症漫延至他處。這是因為人體各系統有「代償」功能,而西醫因「分科而治」,無法以「宏觀」角度辨證病人真正病源之所在。
尤其對各種慢性病,其根源大都是身體局部性或全面性的陰陽不平衡造成,而非病毒感染,西醫對於慢性病治療的仍是在摸索階段。這還是因為西醫以「消滅」為治病的主軸,找不出須「消滅」的對象,西醫不是一籌莫展,就是亂治而進一歩傷害身體。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複雜有機體,每個器官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支援又共用身體能量,所以存在既統一又對立的互生互剋的大系統。身體內的各系統,處於協調、平衡狀態時,身體就能正常運轉,雖然體內的各種害菌甚至病毒仍是存在身體各處,但不會造成身體運轉的大問題,並不需要一味地以「消滅」為治病的手段。中醫藉由一針、二灸、三用藥等具體有效治療方法,來「調整各運作系統至平衡狀態」使得身體再度健康,已呈現於千千萬萬個成功的臨床診療案例。
疾病初期、慢性病與身體調養的時機適用中醫
疾病初期
事實上,疾病初期應先尋找中醫恊助,避免作用力強大的西藥在排除病症時,亦破壞了人體內仍正常的運作系統.這猶如一個村莊有了幾個壞人,卻動用了坦克、大砲來對付,可能很快解決,卻把整個村莊毀掉了。西醫可以立即將病症移去,但如此對付疾病初期,常會造成身體長期虛弱.
人的身體有60兆個細胞,如同60兆個生命,只要維護好細胞生存的環境,生命會自己尋找生存的出路,中醫的基本原理就是協助病體調整為整體平衡的狀態,而讓具體的各細胞自己尋找出生存的出路,使得身體再度健康。
以常見的生病初期,鼻腔黏液不足無法及時補捉入侵的細菌、病毒,鼻腔就流鼻水,快速衝出入侵的細菌、病毒。
若身體受了寒或細菌、病毒等入侵了口、鼻、肺,身體將就會打噴涕,將細菌、病毒等隨噴涕排出了體外。
若細菌、病毒等已入侵體內,則身體的白血胞、淋巴球、T細胞就會捕殺入侵的細菌、病毒。
若因發不出汗就會感受到生病(太陽病)中西會找出為何無法發汗解表之原因,以桂枝湯,痲黃湯等協助身體發汗解熱。若有陰虛,血虛,氣虛者,再加上滋陰,補血涼血等補血氣之天然中藥,使身體能順利發汗解熱,最多再加健脾養胃之食材,其中藥材無一物是殺菌之藥物。
慢性病
其他非病毒感染的疾病,如高血壓,更年期,失眠,糖尿病....等身體的各系統失調而引起的病症或併發症,西醫均是用其威力強的藥物,卻是短期有效,而長期將受害的結果。
身體調養
西醫僅專注於治病殺菌,對於身體調養或復建,中醫的一針、二灸、三用藥等都有其具體有效治療方法,且不易有二次傷害.
實症與重大疾病的時機適用西醫
西醫因專科分治,在未找出病灶所在,即未達發病之前,常無法判斷,缺乏中醫在健康與生病之間有亞健康(將病)的診斷與對治方式。
尤其在病症與病灶不相同時,一味地將病症去除,所造成病人須長期服藥,而忍受病魔纏身之苦。以糖尿病為例,常病人的細胞因體質過於燥熱,使得細胞無法正常吸收入胰島素,導致血液裡血糖高,西醫之治法是口服胰島素,一陣子後胰島素劑量得逐漸加重,甚至須以注射方式,以加速胰島素的吸收.常會是細胞仍處於飢餓狀態,而血液裡血糖過高,最後終會死於其他併發症(心血管疾病)。中醫亦是根據病人體質為燥熱特性而清血,滋陰的中藥來改善身體體質,使得細胞得以順利吸收胰島素,而非如西醫増加體內胰島素之量。
實症、生命危急
以糖尿病為例,若延誤寶貴的第一治療時段,等細胞常期處於飢餓狀態,而產生不可逆轉的傷害時後,就只能採用西醫増加體內胰島素之量為主,中醫調整為輔。
西醫在確定病灶所在的實症時,已有許多有效的療法,而對於生命危急的病症,西醫是醫療的最後一道防線,而不該置於第一道防線.採用了西醫治療,會對身體產生不可逆轉的傷害時後,常常僅是延長生命,卻失去了生命的品質.
結語
總而言之,西醫治方的威力強大,若非面臨生命危急的重病,不要動不動就採用西醫治方,因為生病不外乎是飲食習慣、作息習慣、與情緒捉弄將自身的各層防禦系統一一瓦解。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若不將自身「可恨之處」改變,僅想藉由外力改變,則致病因子仍然存在,問題仍然無法釜底抽薪。
若疾病初期應先尋找中醫恊助,甚至平日定期到中醫檢查身體,在未發病之前借用中醫理論調養身體,如黃帝內經雲:「上醫治未病,中醫治將病,下醫治已病」,預防重於治療,身體保持各運作系統至衡狀態,自然就可遠離疾病.
最後期望中醫能成為未來醫學的主流,不要再抱殘守缺,全力借用科技的力量,將中醫去蕪存菁,進一歩印證、詮釋中醫的「天人合一」哲學成為嚴謹的現代科學,並廣泛地將臨床結果化為案例的相對數據,以為可複製的模式。否則一旦科技的進展到經脈運作都一目瞭然時,自絕於科技之外的中醫,就成為歷史的過客了。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