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台灣四十歲以上成人,約有四分之一罹患心房顫動,由於心房顫動易引起血栓塞,進而造成缺血性腦中風,因此患者需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加以預防;研究顯示,採用新型藥物取代傳統抗凝血劑,不僅可降低中風發生率,安全性也相對提高許多。
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教授陳志鴻表示,心房顫動患者容易造成血管栓塞,而這些栓塞血塊若流至顱內,就容易引發缺血性腦中風;因此,多半會建議心房顫動病人服用抗凝血藥物,降低腦栓塞的機率。
然而,傳統抗凝血藥物(warfarin)易受其他藥物或含維他命K的綠色蔬菜影響,藥效難以控制,且亞洲人服用後罹患顱內出血的風險,也比白種人高出四倍左右,大幅降低患者用藥意願。
因此,臨床上開始採用新型抗凝血藥物如dabigatran、rivaroxaban、apixaban等來預防心房顫動病人發生中風;台北榮民總醫院中風中心主任陳昌明表示,根據最新的RE-LYR試驗結果發現,與warfarin相較,dabigatran150mg對於心房顫動患者可降低3/4中風風險,而且可使心房顫動患者的顱內出血風險降低4-7成,甚至亞洲人可降至8成。
最近天氣炎熱,臨床上,就出現不少心房顫動的病人,因為運動後引起中風的案例;陳昌明主任指出,新型抗凝血藥物不會與藥物、飲食產生交互作用,也不需抽血監測藥效,可望增加患者用藥順從性,且有利提高抗凝血藥物治療普及率,以達到降低整體中風發生率。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