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何謂「心源性中風」?

中風和心臟病是兩種可致命的疾病,前者發生在腦部,後者發生在心臟,看似獨立不相連,但其實兩種都是與血管有關的疾病,而有些發生在心臟的問題也可能會引致腦中風,這類個案稱為心源性中風。心臟病發會出現心痛、休克以至猝死,但甚少會引致中風,而中風則會有半身不遂、癱瘓、麻痺、歪嘴和口齒不清等後遺症,卻也少聽到會引發心臟病發。

心臟科專科醫生梁偉宣指出,心臟病與中風關係本來不密切,惟兩者都屬於心血管疾病,因此有少部分中風個案成因可能是源於心臟的問題,這類心源性中風大致可以分為4 大類。「第一種心源性中風是病人心臟病發時血壓驟降,並引起休克,由於沒有血液輸送到腦部,引發缺血性中風。第二種則是心臟手術過程中有血塊或脂肪塊從血管脫落,游走到腦造成血管阻塞。」梁醫生續稱,第3 種也是治療的併發症,部分病人因心臟問題或導管手術後需要使用抗血小板或薄血藥,但這些藥物可引起顱內出血,即俗稱的「爆血管」。

至於第4 種,亦是最常見的一種心源性中風,就是可令心臟亂跳的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根據中文大學剛公布的數據,大約有四分之一的中風個案是由房顫引起。梁醫生稱,房顫是由於心房發大,導致心房跳動不正常,令血液運行緩滯,增加血塊形成的機會,當這些血塊游走上腦便會造成血管阻塞,因此患有房顫的病人,中風的風險較常人高5 至7 倍。

由於房顫產生的血塊可以很大,引起的中風也會十分嚴重。梁醫生指有些病人的血塊「大到好似個五毫子銀,去到頸動脈已經塞晒條血管,半邊大腦都無血到」,死亡及嚴重殘障的風險相當高,而且問題多是突然而來,不似一般中風可能有短暫性的小中風徵兆。臨床上,約有三分一病人不知道自己有房顫,到知道時可能中風入院,但亦有些人明知自己有房顫,卻未能阻止中風出現。梁醫生便有一名男病人,因為怕煩而不用薄血藥「華法林」,結果一次外遊回來後便中風。

他解釋,華法林是一種危險性高的藥物,透過干擾維他命K 的代謝而影響肝臟製造凝血分子,但藥效很不穩定,容易受其他食物及藥物的影響,出血風險亦高,令病人生活上有很多限制和避忌,「有些人寧願唔食藥」,直至近年推出的新薄血藥如達比加群酯,屬直接凝血抑制劑,不但使用上較為方便,「病人先無咁抗拒」,而臨床研究顯示新薄血藥對亞洲人效果尤其顯著,防中風的效用較外國人為佳,出血風險也較低。除了藥物外,房顫病人亦可考慮做手術減低中風的風險。梁醫生解釋,血液主要在左心房耳內凝結,因此可以進行左心房耳阻隔手術,把儀器放置於左心房與左心房耳之間,藉以防止血塊形成和離開。梁醫生建議市民應該定期進行身體檢查,避免心臟有問題也不知道,到出現併發症時便可能已太遲。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疾病,發病率估計約為百分之一的人口。梁偉宣醫生稱,房顫屬於退化性疾病,年紀愈大患病機會愈高,而隨著人口老化,患者數目及相關併發症只會有增無減。房顫可用藥物或手術作治療,前者可以幫助控制心跳,後者則利用消融方法切除神經傳遞去減少心臟亂跳。梁醫生表示,有些病人誤以為薄血藥是用來治療房顫,但其實薄血藥主要作用是預防房顫引起的中風,有時即使病人心跳恢復穩定及正常,可停用治房顫的藥,但薄血藥也不能停用,原因是此病可以復發,而且「中風會死人,但房顫就不會直接致死」,所以防中風比治房顫更為重要。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