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 ,AF),簡稱房顫,是一種常見引致中風的心律不整疾病,因此該病的治療方向均以預防為重點。日前本報記者參加了阿姆斯特丹舉行的歐洲心臟協會會議(ESC Congress 2013),對房顫患者預防中風這個重要醫學議題有更深一層認識。歐洲心臟協會會議公布最新數據:全球2%人口有房顫,其中歐洲有600 萬名,未來50 年人口老化時,房顫患者人數會是現在的兩倍之上,又推算亞太區於2014 年的房顫患者人數將達至1,200 萬。三分之一房顫患者會出現中風,比一般人高出5 倍的中風風險、2 倍的死亡風險。
來自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教授Alexander G.G.Turpie 在歐洲心臟協會會議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雖然已有很好的方法預防中風,但因房顫引發中風的實際個案為數不少,並大大增加社會及醫療負擔。今次的會議更披露一項名為Garfield 的大型研究,部分研究結果如下:
於2009 -2011 年追蹤分別來自全球不同地區共10,614 名房顫患者,服用傳統抗凝血藥華法林以預防中風的佔55.8%,但當中只有43%有藥效,即能夠反映血液濃稠度的凝血指數達到標準(INR維持於2%-3%水平);服新式抗凝血藥的房顫患者極少,只佔4.5 %。
整體而言,大多數房顫患者沒有根據中風風險與遵照指引用藥。歐洲心臟協會於去年8 月發出管理心房顫動指引,提醒成年房顫患者應先評估自身的中風風險,再選擇合適的藥物。
有份出席會議的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心臟科副教授蕭頌華醫生指出,過去至今房顫病人需要定期服用華法林(Warfarin)減中風風險。「不過華法林使用率不高,如在中國的使用率少於10%,香港則只有24%-33%,屬於極度低的數字,主要原因是用藥較麻煩,例如其藥性易受維他命K 影響,不少食物卻含維他命K;加上患者必須定期接受專科醫生的跟進、服食過量更有機會引致爆血管,種種原因令患者不易依從。」
兩年前,有新式的口服抗凝血劑誕生,如「利伐沙班」(Rivaroxaban)、「達比加群酯」(Dabigatran),已獲本港衛生署認可用於房顫患者以預防中風。「一直有研究把新藥與華法林做比較,都顯示新藥有一樣甚至更好的療效,包括減少腦出血、預防中風、毋須戒口及定時接受抽血監測。只要能夠減少併發症,相信會有更多病人採用新藥。」歐洲心臟協會的指引也提到,中至高風險病人應服用較新式抗凝血藥,次選華法林,例如每日一次服用「利伐沙班」,對服藥依從性有幫助。部分服新藥的病人表示曾輕微胃痛,但研究指整體而言副作用不大。
蕭醫生又提到,是次會議主要是各國專家的經驗分享,當中提及到使用新藥治療的注意事項。「較重要的一點是,房顫病人如患心臟病,是否需要同時服用新藥及抗血小板藥阿士匹靈?在會議上,普遍意見認為不需要,因為有部分新藥可減少心臟病發的機會。再者有研究顯示,正在服食華法林或其他新藥,再同時服食阿士匹靈,出血機會反而增加。」
房顫患者的中風情況通常比較嚴重,他們的心房因有些瘀塊形成(約3 至4 毫米大),血塊隨後游上腦部,阻塞腦部主要的血管,造成半身不遂、不清醒、說話模糊的後果,房顫引起中風的死亡率,大概是1 年多達25%-50%,比起其他中風的死亡率高很多。他特別提醒,年長人士不像年輕房顫患者般容易感覺到自己的心跳異常,但可以留意身體有否明顯轉變,如體能下降,每走兩步便氣喘,都有機會是房顫的早期徵狀,此時要盡快求醫。醫生會用手觸摸患者的脈搏,了解脈搏是否平均,如有懷疑,會再安排心電圖檢驗,幫助診斷。
資料顯示,現時白種人有1.5%-2%有房顫,華人約有1%,以香港人口計算,患此問題的人約多達7 至8 萬。蕭醫生補充,瑪麗醫院現有3,000 名房顫患者接受跟進(23%曾中風),他們有些共同點,如平均年紀為70 歲,超過54%患高血壓,22%患糖尿病、22%患心臟衰竭,整體以男性居多。
房顫易引起中風,而高血壓則容易引起房顫。研究指出,高血壓患者比一般人患心房顫動的機會多1.5 倍。蕭醫生解釋:「心臟分為心房和心室,由於心室負責泵血,往往較受重視。心房主宰節奏,主要受心室影響,如果心室的壓力很高,心房的壓力也會增加。兩者唯一不同是,心房偏薄,對壓力的反應較大,故此患上高血壓時,心室有能力抵擋壓力,心房未必能夠承受,並引發心房顫動。此外,如高血壓的成因是由賀爾蒙轉變引致,便有機會造成心房纖維化。」
至今全球患高血壓的人口不斷增加,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30 年後高血壓患者人數比現在多1 至2 倍。「至於可否透過高血壓藥物達到預防目標,至今仍未有好的臨床數據證實藥效。可能由於高血壓患者的心房已受一定程度的破壞,單靠藥物不足以預防房顫發生,因此高血壓患者想預防房顫,還是必須做好血壓的控制。」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