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角膜炎
真菌性角膜炎近年來日漸增多,可能與皮質類固醇及抗生素的廣泛應用有關。本病常發生在農忙高溫季節的角膜損傷。常見致病真菌有罐刀菌、曲黴菌、青黴菌、白色念珠菌及酵母菌等。
[臨床表現]
一般起病較緩,病程長,疼痛、怕光、流淚等症狀較細菌性角膜炎輕。潰瘍色較白,表面稍隆起,中心病灶周圍有時可見到「偽足」或「衛星灶」。角膜後壁沉著物,前房積膿。如伴有細菌感染時,臨床症狀變得不典型,給診斷帶來困難。
[診斷]
1.根據臨床表現及體徵。
2.刮片檢查能找到真菌菌絲,或真菌培養有菌落生長者,可確診。
[治療]
1.西醫藥治療
(1)0.5%二性黴素、5%匹馬黴素或0.3%金褐黴素滴眼,每2小時1次,晚上涂眼藥膏。
(2)阿托晶散瞳及熱敷。
(3)頑固難治病例,可作結膜瓣覆蓋術或角膜移植術。
2.中醫藥治療:中醫稱本病為濕翳,此處僅列一型(濕熱蘊結)作參考,余可隨症加減或變更方藥。
治法:化濕清熱。
方藥:滑石塊60克,茵陳、黃芩、川貝母、射干、連翹、藿香各12克,石菖蒲、木通各10克,薄荷、白蔻仁各6克。隨症加減。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