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性上皮下浸潤性角膜炎是一種常見的感染性眼病,是由微生物沙眼衣原體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結膜角膜炎。因其在瞼結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觀,形似砂粒,故名沙眼。感染沙眼可以延續數年以致數十年之久,其患病和病變的嚴重程度與環境衛生生活條件密切相關。解放前我國沙眼患病約為全國的50%以上,建國以來沙眼患病已經明顯下降,但沙眼仍然是我國當前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據1999年在昆明召開的全國沙眼評估與控制研討會報告,我國很多地區沙眼患病率仍然高達20%以上。如安徽沙眼炎症達10.2%,沙眼性上皮下浸潤性角膜炎達11.5%。四川沙眼性炎症達20%,沙眼性倒睫為1.2%。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雲南、寧夏、海南沙眼患病率更高,因此沙眼被列為視覺2020消滅可避免盲中的五種眼病之一。
沙眼性上皮下浸潤性角膜炎有哪些表現?
沙眼感染早期引起不同程度的怕光、流淚、發癢、異物感、分泌物增多等眼部不適感,眼瞼結膜血管充血、乳頭增生、濾泡形成,嚴重者可侵犯角膜而發生角膜血管翳。角膜上有活動性血管翳時,刺激症狀變為顯著,視力減退。晚期瞼結膜發生嚴重瘢痕,使睫毛向內倒長形成倒睫。睫毛持續地磨擦角膜引起角膜渾濁、白色瘢痕,晚期常因後遺症,如瞼內翻、倒睫、角膜潰瘍及眼球乾燥等,症狀更為明顯,並嚴重影響視力。
如何辨認沙眼性上皮下浸潤性角膜炎?
沙眼有5個主要體徵。一個沙眼患者可以同時有一個以上的體徵。WHO已經建立了辨認和命名這些體徵的簡化分級系統。
⑴沙眼性炎症—濾泡(TF):這是沙眼第一體徵,最常見於兒童,有眼紅、粘性物、眼癢、眼痛等不適,眼瞼結膜面(把眼瞼翻過來看)有稱為濾泡的小白點。
⑵沙眼性劇烈—炎症(TI):當上眼瞼結膜面嚴重紅腫、炎症性增厚使血管模糊時,第二個體徵沙眼性劇烈—炎症(TI)就可以被確認。
⑶沙眼性疤痕(TS):經過反覆的感染可見第三個體徵即眼瞼的結膜面出現疤痕體徵——眼瞼結膜面看起來像白色條紋。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