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的殺傷力可大可小,萬一不幸腦部損傷過甚,患者的肢體功能未必完全恢復。然而又毋須過於灰心,醫學總是日新月異。最近,本港有研究人員成功研發機械手臂,希望透過當中的訓練,幫助中風人士盡量使用其手部剩餘的功能,從而提升自我照顧能力。
給中風人士使用的機械手臂,原理及操作不複雜。先在手部肌膚塗抹一層磨砂膏作清潔皮膚表層,跟着在手臂上的5組肌肉貼上接駁電流的電極,測定其手部開合的訊號和運作。隨後戴上機械手臂這套裝置,此精密的裝置是由內置的調節器及機械手組成,並可因應病人不同的手指和上肢長度來調校及裝崁,協助所有病人恢復手部機能。
香港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湯啟宇教授解釋:「機械手臂最大特點是按其個人意志發力,進行手部開合和肘部延伸。如果病人做的動作正確,機械手臂會配合協助完成,做得不正確,機械手臂便不跟隨,目的是令到腦部接收正確信息,好使他們能夠隨心所欲做想做的動作。手部經過適當的訓練後,有望幫助應付日常活動。」
事實上,機械手臂對中風人士的成效已被證實。湯教授之前找了20位中風人士進行研究,共分成兩組,一組人需要自主訓練(由自己的手發力,帶動機械手臂配合),另一組人接受被動式訓練(由機械手臂協助手發力),以了解兩者的分別。結果一段時間後發現,被動式訓練的一組,雖然肌肉鬆弛一點,但肌肉自主性不強,與訓練前的情況相差無幾;反之進行自主訓練的一組,肌肉鬆弛,手部整體功能運作良好。
至於哪些人適合進行機械手臂訓練?湯教授說:「任何中風人士都可以,但必須不是臥床,如果無法坐下,根本無法接受訓練,且其精神狀態應維持良好(不會突然間入睡),才能夠持續訓練。」中風後愈早接受訓練,成效愈好,過去已有許多研究證明,大部分患者會在中風發生後最初6個月內,達到最高的康復速度,而中風後的康復訓練,主要幫助患者盡量回復到病前的生活。
除了機械手臂外,中風康復者亦需要接受手肘開合訓練,方法是同時戴上特製的護肘套,以協助訓練手部進行伸直、屈曲的動作。「很多人中風後的手部不受控制,手肘愈屈愈入,日子久了,愈難去伸直,因此希望透過這個配合訓練,更進一步提升手部活動能力。」
一般而言,中風人士的手部復康需時較長。一級物理治療師梁惠紅解釋,手部應用時需要和許多不同肌肉活動配合起來,比腳要複雜佷多。在臨床經驗中,保持手部關節活動、拉筋及負重等動作刺激,可幫助相關肌肉回復,但功能方面,如手掌開合,相對困難。「有些康復者的膊頭、手肘有進展,隻手仍是軟軟地無力,最常見的情況是肌肉緊張,收縮的力度大過伸直的力度,此妨礙日常生活功能。透過機械手臂的訓練,會令到手功能及上肢功能有明顯改善。」
她指出,機械手臂的設計十分精密,每一個手關節都能夠控制,使康復者自主地控制屈伸等手部動作。「如果無機械手臂,治療師會幫康復者拉筋,扶住他的手進行功能鍛練。但想有一定程度的復康,就很需要機械手臂這類的主動式訓練,協助康復者自己掌握控制功能。當持續重複訓練有關功能,手部動作的反應傳至腦部,能協助腦部面對新經驗時重新調校,會加倍手部肌肉的控制,康復進展更明顯。」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