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目前統計數字顯示,子宮內膜癌於本港女性常見癌病榜上位列第四。本地專家指,此症的成因雖仍有待研究,但女士日常應慎防致病的高危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及月經不調等。此外,醫學建議更強調,除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及定期作身體檢查外,控制體重乃有效的防患良方。文:Seechai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高危致病因素
婦產科專科醫生靳嘉仁表示,據資料顯示,年輕女士患子宮內膜癌的機會較低,而年齡介乎五十歲至六十四歲的婦女,則較易患上此症。雖然子宮內膜癌真正起因仍有待研究,不過醫學界已歸納出部分高危致病因素,首先肥胖乃主要成因,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已有研究發現,子宮內膜癌患者的平均體重,較標準體重人士高出13%。此症可能與肥胖者體內脂肪過多有關,過量脂肪不但會增加雌激素的積存,也使「雌酮」合成增加,此乃子宮內膜的致癌因素。此外,糖尿病及高血壓病者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亦較健康人士分別高出二點八倍及一點五倍,故建議女士宜多注意控制體重,養成健康飲食習慣。
靳嘉仁續指,除注意體重外,月經不調亦為致病成因之一。當卵巢未能正常排卵,便無法正常產生孕激素,而子宮經常缺乏孕激素,便可能會造成增生性的改變,又或引起細胞出現病變等機會。根據統計,子宮內膜癌多發生於未曾生育或不孕症患者身上,於四十歲以下的子宮內膜癌患者當中,約有六成人士為從未生育的婦女。因此建議女士,尤其適齡的未分娩女性,應定期進行有關身體檢查。
普遍檢查方法
初步檢驗子宮有多個方法,包括超音波。陰道超音波是利用聲波,描繪子宮內的圖像,一般於醫院的掃描部門進行。子宮鏡檢查則利用一條細管,尾端配有照明的小燈,可助醫生看清子宮內部狀況,並取出活組織樣本,送往化驗室於顯微鏡下,仔細觀察和化驗。擴張刮除手術(D&C)亦為初步的確診方法,進行此手術時,需要全身麻醉,醫生會先用工具擴張子宮頸,並於子宮內壁刮除部分組織樣本,再進行檢驗。如果檢驗顯示患上子宮內膜癌,醫生會再作進一步檢查,例如CT掃描、磁力共振等,以了解癌腫的情況及決定治療方案。
病情分四階段
醫學界將子宮內膜癌分為四個階段,愈早期代表癌細胞擴散的機會愈低。
第一階段:癌細胞只存活於子宮內壁或肌肉層。
第二階段:癌細胞已經擴散至子宮頸。
第三階段:癌細胞擴散至附近組織,包括盤骨內的薄膜、陰道及附近的淋巴結,亦有可能為擴散至盤骨的癌細胞已壓逼輸尿管,造成腎臟內的尿壓升高。
第四階段:腫瘤已經擴散至附近其他器官,例如膀胱或大腸,甚至身體其他部位,此階段情況最為嚴重。
腹腔鏡新療法
現時醫學界正研究利用腹腔鏡新術式,希望能治療子宮內膜癌。此法是利用內視鏡進行子宮切除手術,以及盤骨腔主動脈旁淋巴的切除手術。估計手術全程時間約兩個多小時,但仍需要視乎不同病情而定。與傳統剖腹手術相比,由於腹腔鏡屬微創術式,故術後創口較細,對病人的傷害亦較小,病者能更快康復,恢復正常生活。據醫生估計,腹腔鏡新術式有望成為未來治療子宮內膜癌的大趨勢。
慎察早期病徵
靳醫生指,此症最早的警告訊號,多為陰道不正常出血,雖然造成這情況的成因眾多,但如出現以下情況,應該及早求診,查找病因。
•月經期間,出血量較往常多。
•兩次月經期間,有流血的現象。
•陰道出現不正常的分泌物。
•更年期停經後,仍有不定期的出血現象。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