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患者人數不斷上升,最新數據顯示,包括香港在內的已發展地區,年輕人發病率愈來愈常見。中醫認為引致心血管疾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氣不足,氣血亂逆於腦便產生腦出血或腦栓塞,故此不論任何年齡的人士,都應該提防血氣不暢,以防心血管疾病悄悄埋身。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心臟病及中風,這是由於心臟和腦動脈出現收窄,血液供應減少而引致病發。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彩頤健康坊劉彥秀中醫師表示,中醫對心血管疾病的看法跟西方醫學一致,但中醫所強調的,是人體正氣不足,血氣不流暢,無法把血液傳送到心臟和腦部,觸發血管粥樣硬化,此情況稱為痰阻、痰瘀。
她解釋,血氣不足的原因有不少,最常見是血管老化。年紀愈大,肝腎不足,氣血運行漸漸欠佳,此因素無法改變,只可透過適當的方法減慢血管老化速度。其次是飲食不節,尤其進食過多肥甘厚味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令脾失健運,引起脾虛,脾虛生濕,繼而生痰,痰濁內生而形成痰濕阻絡,脈絡運行不暢。中醫又認為「情志不暢」會引起心血管疾病,情緒不穩者容易肝陽上亢,使到氣血亂逆致血脈瘀阻,血壓也升高,最終導致發病。另外,長期休息不足、工作壓力大、缺乏適量的運動;煙、酒、房勞過多等令血氣運行不暢、氣血虧損、胞脈失養都會造成心血管疾病,特別是中風。
基於血液滋養身體各部分,因此血氣運行十分重要,怎樣可以改善血行?有所謂「氣行則血行,血行風自滅」。她說:「氣推動血運行,若然氣機有阻滯,血的運行便會有阻滯,因此要保持良好的氣行狀態。」說到這兒,很多人都立即想到為自己補氣,其中服食補品如人參為常見補氣法,但進食時必須注意。「人參是一種雙向性食物,你有血壓高,會幫你降血壓,你有血壓低,就幫你升高血壓,不過進食分量要小心,血壓高患者每次進食量不宜超過3 錢;血壓低患者每次吃1-2 都可。黃同屬補氣食物,食量跟人參差不多。」基本上,補氣需要視乎體質,例如陰虛火旺者進食過多黃,體內有機會積存過多熱和燥而易引起咽痛、生痱滋等毛病,因此在進食黃的同時,可配杞子、生地、玄參等中藥中和。其他適合的食療還有不少,補氣可用四君子湯,補血則用四物湯,又要補氣和補血,宜服八珍湯。黑白木耳都是常用的活血化瘀的食物,以連服25 日作為一個療程,如本身體質偏寒涼,可連兩片薑、10 粒去核紅棗、2 瘦肉一同煲煮進食。「氣血不足者,有流汗、氣喘、指甲白、舌淡等症狀,以及較一般人容易傷風感冒,因氣虛者難以抵受外來的寒氣,這類人士宜避免進食寒涼食物。」她提醒,如有氣血不足的症狀,應當及早改善體質,防範重症入侵。
若然不幸患上心血管疾病,例如中風,患者先接受中醫師的辨證論治,按所屬證型接受中醫中藥治療,如:
1.「風痰瘀血,痺阻脈絡」型
症狀:半身麻木、口歪、失語、舌淡、脈弦滑。
治療:化痰通絡湯,成分包括半夏、茯苓、白朮、膽南星、天竺黃、天麻、丹參、香附、大黃等。
2.「肝陽上亢,風火上擾」型
症狀:半身不遂、口歪、頭暈、面紅目赤、口乾、心煩、舌紅。
治療:天麻鉤藤飲湯,成分包括天麻、鉤藤、石決明、川牛膝、黃芩、梔子、夏枯草等。
3.「痰熱壅滯,風痰上擾」型
症狀:半身不遂、口歪、失語、腹脹、便秘、舌兼、脈弦滑。
治療:星蔞承氣湯,成分包括大黃、芒硝、栝蔞、丹參、膽南星等。
4.「氣虛血瘀,脈絡瘀阻」型(康復期)
症狀:半身不遂、口歪、舌紫有斑、舌白、脈弱。
治療:補陽還五湯,成分黃、當歸、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等。
5.「陰虛風動」型
症狀:半身不遂、口歪、當身僵硬、頭暈、耳鳴、舌紅、舌苔少、脈數。
治療:鎮肝熄風湯,成分包括龍骨、牡蠣、代赭石、白芍、龜板、天冬、牛膝等。
˙備註:臨床上,患者多屬虛實夾雜,所以除根據患者主要表現外,亦要隨證施治,內外兼顧,才能達到治療效果。
針灸有助加促中風患者的復康,劉彥秀醫師表示,中風後自第2 周至半年內稱為針灸治療的黃金期,在此段時期可積極地進行頭針治療,刺12 對腦神經,使各種活動功能恢復,減少中風後遺症。如中風影響了言語能力,要在頭部的言語區施針;視力受影響便在視覺神經區施針。「很多時需要配穴,視乎身體哪個位置受損,手部功能欠佳可配肩3 針、曲池、外關、合谷等穴位;改善腳部功能會在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三陰交、昆侖等穴針灸,整個療程由幾個月至1 年不等。」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