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離不開飲食,而飲食與健康的關係非常密切,選擇有益的食物是基本法則。要數營養價值「有番咁上下」的,吞拿魚是其中一分子,不妨對它多認識,有你著數。吞拿魚,又名金槍魚,屬於鯖科魚類,貴為深海魚的一種,含有豐富的DHA(Docosahexaenoic Acid)和EPA(Eicosapentaenoic Acid)等奧米加3脂肪酸,它們為必須脂肪酸(即人體不懂得自行製造),因此需從飲食中獲取。DHA的好處有不少,例如有助胎兒及幼兒的大腦細胞生長,令他們的腦筋更靈活,促進智力。
DHA對成年人也有一定的功能。有研究指出,老年癡呆症常見於體內DHA含量較低的長者身上,可見成年人也需要注意DHA的攝取量。一般建議成年人每天宜攝取220毫克DHA,孕婦則需330毫克,而每3盎司罐頭吞拿魚含55毫克DHA。DHA還可預防心臟血管疾病及提升視力等。
至於EPA,跟DHA一樣有補腦功效,亦有助改善血脂及壞膽固醇的水平。吞拿魚含豐富多元不飽和脂肪,可降低壞膽固醇及提升好膽固醇的水平,減低患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美國心臟學會建議,每周進食2-3次深海魚類,每次約3盎司(即90克),可減患心血管疾病。吞拿魚亦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有助新陳代謝和胎兒細胞生長。
市面上的罐頭吞拿魚,主要分為水浸和油浸兩種,前者較健康,每100克罐裝水浸吞拿魚,熱量只有128卡路里、蛋白質24克、脂肪3克,不過鹽份較高,高血壓患者需限制鈉質的攝取量,因此不宜多吃。至於油浸,由芥花籽油、葵花籽油或橄欖油浸的都相對較好,如用其他動物性脂肪的油份,健康價值很低,甚至容易造成肥胖。吞拿魚的營養價值有不少,但也需要注意進食時的衞生。在本港及世界各地,都曾有人因進食處理不當的罐頭吞拿魚而引致的組胺中毒(Histamine Poisoning),會有過敏、紅腫發炎等徵狀。
組胺可在鯖科魚包括吞拿魚、沙甸魚和馬鮫魚等身上發現,若存放期間溫度控制不當,細菌滋生後便會分解魚肉中的組織胺酸,增加進食者發生組胺中毒的機會。
為了健康,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提醒市民,開罐後的罐頭魚都不應存放過久;剩餘的宜存放在清潔的容器內,再包好放入雪櫃冷藏,如過了1-2天仍未吃完,要把剩餘的丟掉。
至於購買預先包裝的吞拿魚三文治時,要留意其保質期及儲存情況,盡快進食;如未能即時食用,應包裝好及保存在攝氏4度或以下雪櫃內。另外,受環境污染影響,深海魚的水銀含量較高,若人體攝取過量的水銀,會導致神經系統受損,引發手震、記憶力衰退、視力或聽力下降、焦躁及失眠等徵狀。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也建議,小孩及孕婦不宜日日食魚,但每周吃兩次深海魚仍是安全的。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