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子宮頸癌或卵巢癌,但因子宮內膜細胞病變而致的「子宮內膜癌」,則較缺乏認識。近年子宮內膜癌病發數字已超越子宮頸癌,更有不斷上升趨勢。幸好利用新式微創機械臂施術,不但失血較少及根治率高,復元時間亦可進一步縮短。
數字超逾子宮頸癌
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譚家輝(上圖)表示,「子宮內膜癌」又名「子宮體癌」,為歐美最常見婦科癌症,近年本港此症的發病率亦已超越子宮頸癌,成為最常見的婦科癌症之一。大部分子宮內膜癌患者為停經婦女,其次為四十歲至停經期間的中年女士,年輕女性較不常見。由於現時對於子宮內膜癌的確切成因仍然未明,只知受雌激素刺激為其中一項重要因素。
譚醫生解釋,更年期婦女若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必須於使用雌激素的同時,兼採用具保護作用的黃體素作平衡,否則會令患上子宮內膜癌的機率大增。其次,如婦女月經周期較長,例如數月才來經一次,子宮內膜長期受刺激亦容易引起病變。此外,有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及不孕問題者,其病發風險也同樣較高。
兩至三日即可出院
譚醫生續指,雖然子宮內膜癌有上升趨勢,但在致命數字排名榜上卻十大不入,這是基於大多數患者都能及早就醫,同時近年醫學界引入的醫療用機械臂,由於精準程度較早期的微創療法進一步提高,故有助應付更複雜的手術情況,並可作有效根治。傳統微創手術用具,為直身的支狀器具,因不能轉動,施手術時限制較大,新式的機械臂,可作多角度轉動和屈曲,有助更精準地處理較複雜的情況,例如因多次手術而出現的腹膜黏連、須分離出尿管等情況。
機械臂的功能眾多,除動作更仔細外,其鏡頭視野也更清晰,有助減少出血。由於皮膚上只需要弄數個小傷口便能插入機械臂,而切除出來的組織會經陰道取出,故復元時間遠較傳統的開腹手術快,一般兩至三日即可出院,事後也只要休息三至四星期即可如常生活。
摘除式療法高治瘉率
子宮內膜癌初期主要徵狀為有不正常的陰道出血,或陰道分泌物增多,並帶有血絲和異味等。當病情惡化更會出現腹部不適,以至疼痛及有貧血、消瘦等情況。因患者大多數於陰道有不正常出血的階段時已及早求診,加上早期子宮內膜癌較少擴散,故只要以手術將子宮、卵巢及相關組織切除,多可完全消滅癌細胞。「部分未生育的婦女,多希望可保留子宮,又或希望保留卵巢以維持身體的荷爾蒙供應,但根據以往外國以黃體素藥物來治療此症的經驗,療效並不明顯,加上如不將子宮及卵巢切除,有可能令癌細胞潛伏,增加轉移的風險。」譚醫生補充。
最新簡便檢查法
當婦女出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建議應立即抽取子宮內膜組織作檢驗。傳統的做法是於全身麻醉的情況下,擴張子宮頸和作刮除手術,刮取子宮內膜組織作化驗。近年的最新方法是,先將一支特製的真空棒經陰道、子宮頸直達子宮內膜處,再以真空原理吸附內膜組織作化驗。新法可避免麻醉和刮取手術之苦,簡單又快捷。不過,對於未有性行為或生育的婦女,由於真空棒較難穿過狹窄的子宮頸,故仍需要以手術方式抽取組織進行化驗。
另外,已停經的病人亦有可能要以超聲波檢測子宮內膜的厚度,愈厚則病發風險愈高,建議停經後婦女如突然有陰道出血,應即進行有關檢查,以防為子宮內膜病變。
風險因素各異
•子宮頸癌
1. 較早開始有性生活者,一般指十六歲之前已經常有性行為。
2. 擁有較多的性伴侶,同時並無使用安全套,皆可增加接觸HPV致癌腫病毒的風險。
3. 有吸煙習慣,以及年齡增長等,均可增加病發機率。
防患建議:定期進行柏氏抹片檢查,以便及早發現變異的細胞。
•子宮內膜癌
1. 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或多囊性卵巢症患者,均有較高病發風險。
2. 與體重有密切關係,過胖女士的子宮內膜病變機會較大。
3. 從未生育的婦女,因子宮內膜容易過度增生,也可增加發病機率。
防患建議:控制好體重及於適婚年齡生育,已可大幅降低致病風險。
■多數情況下患者皆不能單以藥物治瘉。
■最新檢查方法能讓婦女避免接受刮宮手術。
■新一代的機械臂能更精準地完成難度較高的手術。
■更年期初期的婦女常見月經不準,易與子宮內膜癌病徵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