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藥五加科植物人參的根。
【拼音】Ren Shen
【英文名】Ginseng
【功效】大補元氣,固脫生津,安神。
【主治】治勞傷虛損、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虛咳喘促、自汗暴脫、驚悸、健忘、眩暈頭痛、陽萎、尿頻、消渴、婦女崩漏、小兒慢驚、及久虛不復、一切氣血津液不足之證。
【性味歸經】
甘微苦,溫。ヾ《本經》︰“味甘,微寒。”ゝ《別錄》︰“微溫,無毒。”ゞ《本草備要》︰“生,甘苦,微涼;熟,甘,溫。”
入脾、肺經。ヾ《本草衍義補遺》︰“入手太陰。”ゝ《本草匯言》︰“入肺、脾二經。”ゞ《藥品化義》︰“入脾、胃、肺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3錢,大劑0.3∼1兩;亦可熬膏,或入丸、散。
【用藥忌宜】實證、熱證忌服。ヾ《本草經集注》︰“茯苓為使。惡溲疏。反藜蘆。”ゝ《藥對》︰“畏五靈脂。惡皂芙、黑豆。動紫石英。”ゞ《藥性論》︰“馬藺為使,惡鹵咸。”々《醫學入門》︰“陰虛火嗽吐血者慎用。”ぁ《月池人參傳》︰“忌鐵器。”あ《藥品化義》︰“若脾胃熱實,肺受火邪,喘嗽痰盛,失血初起,胸膈痛悶,噎膈便秘,有蟲有積,皆不可用。”
【藥物配伍】配黃、甘草,甘溫除大熱;配附子,治陽氣暴脫;配干姜,溫中散寒;配柴胡,扶正祛邪;配麥冬,益氣生津。
【別名】人餃、鬼蓋(《本經》)、土精、神草、黃參、血參(《吳普本草》)、地精(《廣雅》)、百尺杵(《本草圖經》)、侮腴、金井玉闌、孩兒參(《綱目》)、棒棰(《遼寧主要藥材》)
【處方名】紅參、白參、白糖參、白干參、生曬參、別直參、高麗參、朝鮮紅參、朝紅參、東洋參、山參、野山參、參須、紅參須、白參須、參條,吉林參。
【商品名】
野山參,又名野山人參、野參、山參、吉林野參,為野生之人參;品質優良,以生長年久、漿足、蘆長、體豐滿、紋細而成螺旋形、須帶珍珠疙瘩、堅韌、不易斷者為佳。
老人參︰野山參中生長數十年乃至數百年者,品質最優。
園參︰又名秧參,為人工栽培之人參。
移山參︰又名移山人參。將幼小野山參移植于田間,或將幼小園參移植于山野而長成之人參。
池底參︰移山參挖取遺漏者又經多年長大之人參。
籽扒參︰將園參種子撒于山野,使其自然生長,經過10年後起土挖出之人參。
吉林參︰又名吉人參、吉林人參、雞林人參、雞林參。為產于吉林之人參。產量大,品質優。
長白參︰又名長白人參。為產于長白山之人參。
國產人參︰為我國國內生產之人參。
進口人參︰為從朝鮮、日本等國進口之人參。
朝鮮參︰又名朝鮮人參、高麗人參、高麗參、麗參。為產于朝鮮之人參。多為栽培品。
東洋參︰又名日本人參。為產于日本之人參。多為栽培品。
紅參︰又名生蒸參。為園參經刷洗、籠蒸等加工後,曬干或烘干而成者。以身長、體圓、無抽溝、紅棕色、微透明者為佳。
邊條紅參︰又名邊多參、條參、石柱參。紅參的一種。條形美觀、體長、徑圓、蘆長、身長、腿長、無細支根。原產于遼寧省寬甸石柱溝,故又名石柱參。
生曬參︰又名生曬人參。為人參趁鮮洗淨,略曬,用硫磺燻過,再曬干者。以外表灰黃色、斷面白色、無破痕者為佳。
全須生曬參︰又名全須生曬人參。為須根全部保留的生曬參。
下須生曬參︰為除去小須根、保留主根及大支根的生曬參。
白干參︰又名白桿參、泡光參。為鮮人參洗淨,刮去外表皮,略曬,使其變軟,用線繩捆扎成人體形狀,再曬干剪去線繩即成。
大力參︰為鮮人參洗淨,置沸水中煮片刻,曬干或烘干即成。
掐皮參︰用骨片將人參表面刺成小凹點,再經加工即成。
皮尾參︰為移山人參的幼小者經由加工生曬參的方法制成。
白參︰又名白人參。為移山參或較粗大的園參洗淨並刮去表面粗皮,在糖水中浸潤,然後曬干而成。以個大、色白、皮老而細、紋深、長蘆、長須、無破痕、不返糖者為佳。
白糖參︰又名糖參。為個體瘦縮、漿汁不足的多種鮮參,經過扎孔、浸糖、烤干等多種工序加工而成。
朝鮮紅參︰又名別直參。為朝鮮人參加工成紅參者。
朝鮮白參︰為朝鮮人參加工成白參者。
人參條︰為人參根睫上的不定根加工而成。
人參須︰又名參須。為人參的細小支根加工而成。
人參片︰為人參經燜潤、切片、曬干等工序加工而成。
人參粉︰為人參洗淨,曬干,除去頭蘆,然後碾成的細粉。
紅參須︰為按照加工紅參的方法制成的人參細支根。
紅直須︰為紅參須中較粗大者。
紅彎須︰為紅參須中較細小者。
紅混須︰為紅直須和紅彎須的混合品。亦即未將紅直須和紅彎須分揀開來的紅參須。
白參須︰為按照加工白參的方法制成的人參細支根。
白直須︰為白參須中較粗大者。
白彎須︰為白參須中較細小者。
白混須︰為白直須和白彎須的混合品。亦即未將白直須和白彎須分揀開來的白參須。
參須尖︰為人參在加工過程中切下的較細碎段。
【藥用部位】本植物的根睫(人參蘆)、根睫上的不定根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