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徹底治療冠心病

冠心病是僅次於癌症的第二號殺手,近年本港的病人更有年輕化趨勢。健康的生活模式有助預防冠心病,同時可減低冠心病患者心臟病發的機會,但嚴重的冠心病則不能單靠改變生活習慣及藥物控制,必須通過手術方法治療,而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就是治療冠心病最徹底和有效的方法。

冠狀動脈狹窄
冠心病的成因是膽固醇積聚在冠狀動脈內壁,引致血管收窄及令供應心臟肌肉血流減少。當冠狀動脈收窄超過50-70%,流過的血液便無法應付身體運動時對氧氣的需求,造成心肌局部缺血,令患者出現心絞痛。這類病人通常在運動或用力時出現心絞痛,痛楚一般只維持數分鐘便會消退,但再次用力又會引發心絞痛。
當冠狀動脈嚴重收窄(如超過九成),患者的心絞痛會變得劇烈,即使處於靜止狀況仍持續出現心絞痛。若狹窄的冠狀動脈被血塊堵塞而未能及時疏通,缺血的心臟肌肉可能因此而壞死,導致心肌梗塞,亦即心臟病發。
藥物、「通波仔」及                「搭橋手術」治療
冠心病患者可借助藥物紓緩心絞痛,然而,如果用上最高劑量情況仍未見改善,便需考慮接受其他介入性的治療方法。冠狀動脈成形術(即俗稱的「通波仔」)常用於治療冠狀動脈狹窄,做法是以心導管探入冠狀動脈,將導管上的「氣球」充氣,擴張血管收窄或阻塞的部分,再放入金屬支架保持血管暢通。此方法雖能有效改善冠狀動脈收窄的問題,但並非所有冠心病人都適用。舉例說,被診斷出有多條冠狀動脈收窄的人士,或同時患有糖尿病的冠心病人,冠狀動脈的多個分支均有收窄,這類病人應選擇接受冠狀動脈搭橋手術(Coronary Artery BypassGrafting,簡稱CABG)。此外,通波仔不成功或血管再次堵塞、出現持續心絞痛、因急性心肌梗塞導致休克的病人,亦需考慮接受CABG。
CABG
CABG手術的原理是將病人身體其他部分的一段血管移植到心臟,血管的一端連接大動脈,另一端則繞過冠狀動脈狹窄的位置,接到未收窄的動脈上,情況就有如搭起一座橋,讓血液能夠再次通過並為心肌供氧。
進行CABG手術時病人需全身麻醉,醫生首先在病人胸部正中切開及鋸開胸骨。其右心房會插入靜脈引流管,血液會被引流到心肺體外循環機,經加氧後再輸回病人體內。此外,為確保手術在無血狀態下進行,醫生會鉗住大動脈暫停血流,手術進行期間病人的心跳會暫停,手術通常會造2至4座「橋」,需時約3至4小時。
「動脈橋」暢通率較高
腿部隱靜脈以往最常被用作「搭橋」,其優點是夠長,可作多處搭橋。不少病人都擔心,從腿部取走一段血管會影響走路,其實這並不會影響腿部功能。數據顯示,進行CABG手術10年後,只有六成的「靜脈橋」能保持暢通,半數的「靜脈橋」有中度收窄。這是因為隨著?時間過去,增生的細胞會黏附在血管內壁令靜脈橋收窄。近年,微創外科技術亦可應用於此手術上。
愈來愈多CABG手術改用取自胸部的乳房內動脈作「動脈橋」,其10年暢通率高達九成。不過,由於乳房內動脈的長度有限,故只適合在心臟的前面進行搭橋。此外,近幾年前臂橈動脈也愈來愈多被用在較年輕的搭橋手術病人身上,這類「動脈橋」10年後的暢通率接近八成。
術後約一周可出院
手術後的首天,胸腔需插?引流管,以便心臟附近的血液排出。使用腿部隱靜脈搭橋的病人,腳踝在術後常會有輕微水腫,病人宜穿著壓力襪及將腿提高,水腫通常在4周內便會消退。而胸骨約需6周癒合,病人在康復期間應避免用力以免影響傷口癒合。
目前病人只需留院約一星期便可出院。在康復期間,物理治療師會為病人度身訂造一套康復運動,以強化心臟功能。研究證實,運動有助防止血管在手術後再次收窄和堵塞,故病人在康復後宜繼續定期做運動。病人一般休養4周就可以上班,做文職工作的甚至可更早復工。
手術風險
CABG手術的整體死亡率為3-4%,主要原因是心臟病發。約5%病人在手術後的24小時內出現流血的情況,這類病人或需再動手術止血,此舉有可能增加出現胸腔感染和肺部併發症的風險;1-2%病人(以長者為主)或會中風。年長(70歲以上)心臟功能差、患有糖尿病、慢性肺病、冠狀動脈病變,以及慢性腎衰竭的人士,出現併發症或死亡的風險亦較高。此外,女性的血管較幼,增加了手術難度和所需的時間,間接令風險上升。女性患冠心病的年齡平均比男性高10年,病人的年紀較大,手術出現併發症的機會自然也較高。
有些病人認為做了CABG就能完全解除冠心病的威脅,於是繼續吸煙、不運動、大吃高脂高糖食物。其實,接受了CABG的病人必須同時改變生活習慣,包括戒煙、減肥、少吃高脂肪及高糖分食物、降低膽固醇水平、控制血壓和血糖、保持適量運動,才能有效防止冠心病復發及減低相關併發症的風險。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