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症難以確診,增加治療的難度。大部份低腰背痛患者都是久醫不治,每日飽受折磨。麻醉科專科醫生指,約三成患者屬於俗稱盆骨痛的
骼關節痛,但各種造影檢查均找不出病因,只能進行物理治療及服用止痛藥,更會因遷就痛處而引發其他肌肉問題,嚴重者會在數月內不良於行。
記者:梁瑞
麻醉科專科醫生鄭明益表示,
骼關節痛是由於盆骨錯位或
骨關節炎,刺激感覺神經引致痛楚,而痛楚部位也因人而異,包括盆骨、腿、腳眼、陰部以至腰背。他指,由於患者身體沒有受傷,即使進行磁力共振、電腦掃描等檢查也找不到痛楚根源,只能以物理治療及服食止痛藥紓緩痛楚。
鄭明益指出,患者為減低痛楚,身體會不自覺作遷就,影響其他肌肉,故患病數月後會出現其他症狀,痛楚會令患者坐立不安,睡眠時輾轉反側,更有患者要以輪椅代步,甚至辭去工作。
19%孕婦產後盆骨痛
不少患者都是生育不久的女士,澳洲的研究發現,約19%孕婦產後出現盆骨痛。他解釋,女士懷孕期間,腹部突然增加10至20公斤重量,令盆骨承受額外體重,加上孕婦體內分泌出大量用以軟化筋部的女性荷爾蒙黃體酮,都會增加患盆骨痛的風險。跌傷、經常不正確搬運重物也會增加患病風險。
曾跌傷的May (假名)痊癒後仍感到盆骨位置疼痛,求醫一年多仍未找到原因,醫生只著她進行物理治療,但痛楚更蔓延至腰背,令她難以行走,最後更要辭去工作。最近才找到痛楚根源來自盆骨,於是接受水冷介入射頻治療,翌日已可走路。
以物理治療鍛煉肌肉 水冷介入射頻治療分為兩部份,鄭明益指,在X 光導引下,醫生會在病人盆骨位置注射適量麻醉藥,患者一般可立即步行,但在一至三天藥力消失後,若痛楚回復,即可確定根源,再以局部麻醉,將一支幼針引入
骼關節,並利用幼針前端長3毫米的發熱部位,以電流發送脈衝射頻來阻斷滿佈
骼關節的感覺神經,終止痛楚感覺輸送到腦部,針管內則有水流引入,以免溫度過高而傷及其他組織。
患者在手術後痛楚大減,但鄭明益指出,由於患者肌肉較弱,故要進行數月或以上的物理治療,重新鍛煉肌肉的位置及耐力,才可徹底痊癒。
骼關節痛高危一族 ‧孕婦
‧經常搬重物人士
‧錯誤姿勢打高球人士
‧曾向後跌受傷人士
資料來源:麻醉科專科醫生鄭明益
鄭明益指出,
骼關節痛難以確診,以水冷介入射頻阻斷部份神經的傳送,可從而紓緩
骼關節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