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自由行貴客近期成為香港零售業的「財神」,他們來香港買買買,搜購對象當然是內地買不到或者買得貴的東西。香港是購物天堂,匯集了全球最新最多的產品,有些產品的優勢是最新最貴,像甚麼限量版名車名表名牌手袋;有些產品的優勢是最多最平,像電子產品以至參茸海味,能說得出的門類,香港都能買得到,而且售價相對內地便宜,品質較有保證。
不過也有自由行貴客來香港買「國貨」。過去曾有一段時期,從內地來的朋友都要筆者帶他們去買TCL手機,這種奇怪的現象源於政策的扭曲,因為國產手機出口有補貼,在香港購買又可以免卻17%的增值稅,結合兩個因素,在香港買國產的TCL手機,便較在內地便宜兩、三成。
現在內地自由行貴客來香港買股票也出現類似扭曲現象,內地投資者私下攜帶資金南下,絕大部分投資於他們熟悉的內地品牌,即內地企業的股份,因為一些H股及紅籌股在內地未上市,在內地買不著,一些已發A股的H股,A、H股又有一定的價格差距。
香港市場得到「北水」的潤澤,變得愈來愈依賴內地。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周文耀上週五便在理工大學的研討會上透露最新數字,香港市場有60%市值來自內企,成交金額更達三分二,集資金額則有50%來自內地企業。
中國的巨額儲蓄應該走向資本市場,內地市場尚待發展,胃納不夠,所以資本走出去的政策不應改變,走向同屬中國國土的香港也是順理成章,但內地資金到香港可以買甚麼?我們證券市場是否也是「購物天堂」?除了「國貨」之外還有甚麼選擇?
筆者10月27日到深圳聽了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紀鵬的演講,在這裏與讀者分享劉教授的高見,劉教授認為中國的資金應該走向國際,但不應流向美國市場,因為美國市場已經開到荼薇,中國人投進去的資金,往往又是回流到中國,無助解決外匯過多的問題,例如國家外匯投資公司入股美國百仕通(又名黑石集團),百仕通用新資金來投資中國企業。
劉教授說:「解決中國金融矛盾便要把我們的外匯花出去,錢不要都到美國,要到金磚四國去,到印度、巴西、柬埔寨、越南這樣的地方去發展,往往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筆者覺得劉教授所言有道理,就像當年美國的資金要走出去,不會投向歐洲,而是投向有發展潛力的中國,但問題是中國的龐大外匯如何可以投入這些新興市場?如何逃避風險?
香港本來是一個很好的投資基地,但筆者又要批評香港的資本市場看似先進,實則落後,現時香港逾千家上市公司,但具備印度、巴西、柬埔寨、越南等高增長經濟體概念的股票寥寥無幾。較具國際化概念的股份如滙豐控股(0005-HK)及和記黃埔(0013-HK),已經發展十分成熟,未來高速增長的空間有限。
香港政府及港交所近期已有醒悟,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在週五的理工大學研討會中也說,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應該吸引國際企業來港上市,並為內地的資金提供出路。陳家強也身體力行,11月23日便會聯同港交所主席夏佳理,到越南胡志明市出席推介會,吸引越南企業來港上市。
我們經常批評內地政策落後,決策緩慢,利益集團各自為政,令好事多磨,但香港人也不應沾沾自喜,因為我們只是五十步笑百步。
香港證券市場產品不夠國際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法規落後,可以在香港上市的公司,註冊地範圍僅局限在中國內地、中國香港、百慕大或開曼群島。港交所終於在去年底宣佈只要上市公司的保障章程,可有效維護香港投資者的利益,並能夠在香港切實執行,證監會及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將會批准有關的上市申請,同時港府正在修訂相關條例。但這已令香港錯失吸納很多新興市場上市公司的時機。
直通車遲遲未開,其中一個原因是港交所最近才願意接棒,負責內地投資者教育工作。在香港,投資者教育的工作一直由證監會負責,早於證監會主席方正今年1月首先會見記者,筆者便追問內地投資者教育的問題,他的回答是證監會的職能只是教育香港的投資者;到了今年8月宣佈「港股直通車」即將啟動,筆者希望與證監會合作推出面向內地投資者的教育欄目,證監會同樣以其法定職能只在香港提供投資者教育,沒有更多資源推及內地投資者。
結果最終還是要港交所出手,與國家外匯管理局簽定協議,向內地的中介機構及投資者介紹香港市場。筆者相信直通車早晚都要開行,港交所的責任不單是介紹香港市場的現時情況,還應讓內地決策者相信,我們可以幫助直通車駛向國際。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