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是本港的第二號殺手,患者更有年輕化趨勢,中年患者人數10年升近七成,佔整體三分一腸癌個案。本身是腸胃科專家的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指,要預防大腸癌須從小有良好飲食習慣,「由戒咗奶就開始要有」,吃菜太少會減慢腸臟蠕動,大便於腸內容易造成擠塞,增加大腸與糞便內毒素接觸的機會。故此,除遺傳因素外,長期多肉少菜,亦是導致大腸癌的元兇之一。
根據醫管局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大腸癌於本港由2003年有3,249人發病,升至2012年的4,563人。雖然逾60%患者為65歲及以上,但中年就發病的情況越來越普遍。
45至64歲發病的患者,於2003至2012年間上升近70%,即十年間由921人、佔大腸癌人數28%,升至1,539人,中年患者佔整體腸癌個案34%。
陳家亮說,臨床上的確見過不少年輕大腸癌個案,例如有個案因家族遺傳29歲經已病發,亦有男士有中央肥胖及糖尿病等,33歲已被診斷出早期大腸癌。另有人有隱性遺傳,加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自小暴飲暴食,結果40多歲就已有大腸癌,甚至確診時已擴散到其他部位。
要吃得健康,就要多菜少肉,以免減慢腸臟蠕動,增加毒素接觸腸臟的機會。陳說,研究顯示,豬、牛和羊等紅肉經長時間及高溫烹煮,會增加致癌物含量,應儘量少吃。至於燒烤食物易致癌,他指「唔係話燒烤食物就一定係好危險,講緊嘅係要長年累月咁食」。至於每日吃多少紅肉才會增加腸癌風險?陳指,沒有這個「魔法數字」。
相反,蔬菜和水果就有相關建議,前者每日要吃3份(半碗經煮熟的菜心或荷蘭豆為一份),後者則要日吃兩份(一個蘋果或2個奇異果為一份),並要配以足夠水份。但陳強調,良好飲食習慣應「由戒咗奶就開始要有」,均衡飲食最重要,突然大量進食水果會帶來反效果,因腸內細菌將果糖發酵時,會令腸內充滿氣,刺激腸臟抽動和蠕動,造成腸胃不適,尤其是腸道本身易受刺激的人士。
預防方面,陳指一般人50歲開始就應接受相關檢查,包括大便隱血測試或大腸內窺鏡檢查;前者每一至兩年要進行一次,後者一般則可每10年一次。陳提醒,每次照腸鏡也有穿腸及使用安眠藥或止痛藥而引致血壓過低的風險,須聽從醫生建議,切勿隨便進行。
大便經常留在腸內會增加接觸毒素的機會,便秘人士豈不相當危險?陳提醒,一個人罹患大腸癌與否,受多個因素影響,包括家族病史、飲食習慣、中央肥胖或糖尿病等,即使習慣每三至四日才排便一次,亦不等如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會較一般人高。
但假如便秘影響生活,如經常肚谷谷、無胃口,陳建議可在晚餐後,花至少30分鐘散步,加上每日飲水10杯,大概維持一個月就可將便秘問題解決。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