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資訊分享] 6歲再讓孩子開始背古詩吧

古詩文朗朗上口,讓孩子背誦古詩文的父母還真不少?背誦古詩文,對孩子的大腦發展有作用嗎?多大開始背合適?背誦時需要給他解釋意思嗎?

《三字經》《弟子規》都是先人留下教育孩子規矩的好書,讀這些書不是問題,問題是多大開始讀合適?
6歲再讓孩子開始背古詩吧圖片1
太小背誦無異於人云亦云

古人是6歲左右進私塾,等於我們現在的小學一年級。所以,如果教6歲孩子念這些書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目前社會的現象卻是,有些父母在孩子兩歲時就教他背,然後給人表演,博得眾人稱讚,這不是為孩子好,而是為了滿足父母的虛榮心,很不足取。其實不瞳而硬背,剝奪了孩子遊戲的時間,沒有什麼好處,鸚鵡會說話,不也就是人云亦云嗎?這種只有表沒有裡的表演,有什麼可炫耀的?

語意最能幫助記憶,理解背誦更有效

至於要不要講解,則應從大腦如何處理訊息來看。人的大腦是由1 0兆左右的神經元組合而成,它們在腦中透過軸突和樹狀突,來互相傳遞訊息,所以神經科學家對智慧的定義是

神經連接的方式(誰跟誰連?)和神經連接的密度(是四線還是六線大馬路?)前者是基因決定的,後者是經驗決定的。

學習在神經學上的定義是神經迥路的改變和強化,它的機制在於模仿和記憶。記憶是透過一再地重複活化某一組神經元,把它們結合成某個表徵;表徵越強,辨識和閱讀它的速度也越快。

在結合神經元的力量中,語意最強,最能幫助記憶。一個東西如果有意義,它會很快被記住,因為語意像張大網,訊息一旦在這網中找到立身之處就不會流失,而且可以成為下一個有關聯的訊息附著的盤石。語音也有黏性,有押韻的詩詞都容易背,但語音的黏度不及語意高。

從神經科學的觀點來看,背書就是重複地活化同一組神經元,使它們緊密連接,好像兩個人的手已經緊緊地牽在一起了,只要聽到『入之初」,後面的「性本善」就會自己跳出來。所以孩子若是瞭解背誦的內容,透過意義的幫助,他會學得容易、記得牢.若不懂意義,只靠音的力量任結合.這些表徵的形成,就困難得多。

不懂硬背形成的錯誤理解不容易修正

相對於成年,童年時期孩子受到的干擾信息少,所以童年讀的東西記憶痕跡較深,記得久,這也是為什麼有人主張要趁孩子記憶力好時叫他背東西的原因。但是,不懂而背有個缺點。

人的大腦會一直不停地把外界合理化,例如,為什麼很多原始民族的神話都很相似,什麼地牛翻身、天狗吃月,因為他們要把大自然的現象合理化。

背誦也一樣,若是沒有理解含義,只是硬背,會有理解偏頗的危險,而因為這些偏頗的理解,又是大腦自己主動衍生出來的,改掉這些誤解很不容易。

因此,不講解意思就強迫孩子去背,對他的大腦沒有什麼好處,只會增加他對學習的恐懼與痛恨。大腦若未成熟,硬去催熟,則事倍功半,而且還會誤解詩文意義,以後鬧笑話,得不償失。

我們一再說明遊戲是孩子的天性,是促使他神經連接最好的方式,不要剝奪他天賦的權利。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