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串慶祝活動不免大吃大喝,稍一鬆懈食量過多,「食滯咗,唔多妥」可能是你現時的情況。
飽飽滯滯、肚脹脹甚至滿腹噯氣,肯定是不舒服了,此時可借助中藥,緩解飲食不節所致的腸胃積滯。
中醫早期關於食積(食滯)的論述主要針對小兒,在《嬰童百問》有提及:「小兒有積滯……肚硬帶熱,渴瀉或嘔,此由飲食無度,多餐過飽,飽後即睡得之,是為食積。」屈臣氏註冊中醫師鄧詩琪指出,這理論雖本指小兒,但病因症候皆可推諸成人,廣義的食積應該是一個病理過程,主要指飲食不化、積滯胃腸。
「小朋友有這個病原因是他們不知飽,或者食飽就瞓、瞓飽就食。成人形成的原因比小朋友多,但都離不開與食物有關。另外,亦有一些外因,如冷親和焗親;飲食不均例如餓一餐飽一餐;以及食物不潔都有可能引致食積。」另外,一些脾胃差的人士都較容易食滯,原因是消化不到食物,使之停滯在腸胃裡。
食滯徵狀包括無胃口、不想吃東西,噯出酸氣,按腹時脹脹的,亦可能有肚痾、排泄物帶腐臭味、舌苔厚膩以及脈象浮滑。成年人食滯,其一原因也可能與情志有關,如人在心情煩躁鬱悶進食,令肝氣不暢,也特別容易食滯。
鄧醫師說食滯後立即消滯,處理適當不會是大問題,惟沒有及時消導,腸胃有可能慢慢造成長期不適,食慾變差。中醫角度指食積的食物會在人體中產生「火」,有機會引起胃酸倒流。
原來常食滯的人,對此反應亦變得不敏感,感覺上覺得不是很滯,其實腸胃已經不在平衡的狀態,有些人會因此出現長期肚瀉,歸根究底,都是始於食滯。當中長者尤需注意,因為他們的腸胃本已較弱,如再加上積滯,確令身體「雪上加霜」。鄧醫師早前接觸一長者病人,平日飲食清淡,但有一天與孫仔吃了兩塊薯片,翌日便出現食滯兼痾嘔,加上她本身患有氣喘,身體虛弱不已。醫師先替她處理痾嘔的問題,再把食滯情況緩解。
易滯的冬季食物
-油膩、煎炸、乾硬以及刺激性大(辛辣和酸)的食物。
-蕃薯:雖有補中益氣的作用,但食之過多會引起腹脹或加重腹脹,正如《綱目拾遺》中指出:「中滿者不宜多食,能壅氣(即脹氣)。」
-糯米:與蕃薯一樣都能補中益氣,但若製作成糯米糕則難以消化,凡腹脹之人應當忌之。
-栗子:雖能健脾養胃,但冬天時不少人愛以栗子燜餸,多食則難以消化。
-黃豆:凡腹脹之人都少吃炒黃豆或煮黃豆,多食易有壅氣。豆腐所含的黃豆雖不算多,但若吃得急促,小心也會令腸胃脹滯。
-芋頭:芋頭燜餸後吸收大量油份,腹脹食滯時暫不宜食,原因是多食容易在腸內產生氣體,令腹脹情況加劇。
-羊肉:脹滿忌食,多食動氣生熱,更不可與南瓜同食,否則令人壅氣發病。
-龍眼肉:果肉甘甜,滋膩黏糯,不少人當乾果小食來吃,但它不易消化,故腹脹之人少食為妙。
-甜食:如大棗、麥芽糖、蜂蜜、甘草及甜品,以上皆屬甘甜之物,《本草求真》所言:「味甘主緩、主壅,有戀膈脹滿(腹脹)之弊。」
從中醫角度,成年人若食滯,需消食和胃、行氣消痞,如常用的方劑有保和丸加減,經兩至三日調理應可紓緩,鄧醫師解釋:「中藥裡的加減,是指需因應患者的症狀而加上或刪減方劑中的中藥,例如使用此方,患者食滯之餘兼有便秘,便需加上大黃和枳實;若有肚瀉者,會加入白朮和白扁豆,來停止腹瀉。」因此一條方劑,不是人人通用。
食療湯方防治食滯
-藥方
治療方法以消食和胃、行氣消痞為主,常用方為保和丸加減,材料包括:山楂、神曲、法夏、茯苓、陳皮、連翹及萊服子。若食積較重者,可加雞內金、谷芽和麥芽消食;脘腹脹滿甚者,加枳實、厚樸、檳榔理氣除滿;食積化熱、大便秘結者,加大黃、枳實通腑消脹,兼脾虛便溏者,加白朮、白扁豆健脾助運、化濕和中。因患者病情及體質各異,使用此方時需諮詢中醫師。
-湯水
1.消滯山楂麥芽水
材料:山楂3 錢、炒麥芽5 錢、炒穀芽5 錢、紅棗3 枚(或用糖冬瓜少許)。
製法:將所有材料先用清水浸半小時(糖冬瓜除外),然後加入適量清水,煲滾後再用文火煲半小時即可飲用。
功效:健脾助運、消食化滯。適用於腹脹、腐酸、便秘或腹瀉者,小朋友也可飲用。
2.陳皮益氣湯
材料:黨參3 錢、佛手3 錢、陳皮2 錢、枳實3 錢、紅棗去核5 粒、瘦肉4 両。
製法:所有材料一同放入鍋內,文火煮兩小時。
功效:針對脾胃虛弱而消化不良型,即食量少、面色萎黃、精神疲乏、四肢冰冷、大便溏稀者。他們稍為比平常進食多少許,即會導致消化不良和胃脹胃痛。此方可改善此類脾胃虛弱而引起的消化不良問題。
穴位按摩助消滯
-天樞穴:位於肚臍正中左右各外開兩吋,它屬於足陽明胃經,有消滯、疏調大小腸、治便秘、胃腸脹氣及腹瀉的功效。做法為輕揉10 秒、休息5 秒,共按摩1 至3 分鐘(最多按5 分鐘),可早晚各一次。
-支溝穴:屬手少陽三焦經,腕背橫紋上3 吋,以拇指用力點揉支溝穴約1 分鐘,以有脹感為宜,有助緩減便秘、飽滯症狀。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