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已躍過肺癌成為本港頭號癌症,但原來市民對大腸癌認知存在很多謬誤,例如以為大便不成形會易患腸癌,多飲綠茶或洗腸可預防腸道癌變。其實預防大腸癌最重要是接受大腸癌篩檢,不但可於腸道瘜肉未變異前切除,更可及早察覺癌變發生。
根據香港癌症統計資料中心的數字,大腸癌的新症個案在過去20 年上升了超過1 倍,單在2011 年便有4,450 宗,令它超越肺癌成為本港最常見癌症。
香港男仕健康學會早前進行調查,發現市民對大腸癌普遍存在誤解。例如有3 成人以為大便不成形、經常便秘或肚瀉是大腸癌的高危因素;亦有近半成人相信洗腸清走宿便可以預防腸癌。
香港大學內科腫瘤科助理教授邱宗祥指出,大腸癌的成因未明,但有很多人都誤以為腸內的糞便有毒,所以才會引致大腸癌,惟大便形狀「靚唔靚」、「爛唔爛」與大腸癌其實完全無關係,有可能是其他腸道問題所致。至於洗腸就未有證據顯示可以排除體內的毒素或預防大腸癌,反而使用未有妥善消毒的儀器進行洗腸,有可能導致腸道感染。他又稱,便秘可以是大腸癌的徵狀,但就不是致病的原因,而經常便秘也可能只是個人習慣,反而如廁習慣或糞便形狀出現改變更需警惕,例如突然便秘或腹瀉,又或是糞便變為幼條狀等。
調查亦發現,很多人以為大腸癌初期會有明顯徵狀,而近7 成人更以為痔瘡與大腸癌有關。
邱教授稱,痔瘡會導致大便有血,與大腸癌的徵狀很相似,但兩者其實毫無關係,而痔瘡也不會引起癌變,市民以為早期的大腸癌有明顯徵狀就是很大的誤會,「到有大便出血等徵狀時,可能已經到晚期」。正因為大腸癌在初期未必有明顯徵狀,以致只有約1 成病人可於癌症早前確診,近半數病人確診時已屆較晚期,癌細胞已擴散至淋巴甚至遠端器官如肝臟及肺部等。
另方面,雖然很多人知道照大腸鏡可以幫助預防,但不少人覺得照腸鏡「好辛苦」,所以有6 成多人知而不行。而有兩成多受訪者相信多食乳酪或飲益生菌飲品,可以有效減低患大腸癌的風險。
邱教授強調,50 歲過後大腸癌的發病率會隨之上升,因此應定期做大腸鏡檢查,以減低患大腸癌的風險,外國經驗顯示,定期做大腸鏡檢查可把大腸癌死亡風險降低百分之十六。若有家族病史或遺傳性瘜肉等高危因素,就要提早及更頻密做檢查。此外,多肉少菜的不良飲食習慣是引致大腸癌的風險因素之一,要減低患癌機會,市民便要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如少吃紅肉及高脂肪食物,以及要多做運動。
很多人都怕接受腸鏡檢查會很痛苦。食物生局局長高永文便以過來人的身份指出,做腸鏡「一D唔舒服都無」,呼籲市民毋須擔心或怕辛苦。他又說自己從50 歲開始做大腸鏡檢查,至今共做了3 次,由於每次都在腸道發現瘜肉的蹤影,因此要較頻密、每隔兩三年就做一次檢查,以及早發現及切除瘜肉,防止其出現癌變。
高永文稱,定期檢查對預防大腸癌十分重要,「唔好等到有癌症先醫」。針對大腸癌個案持續上升,政府已預留4 億元推行大腸癌普查,預計於明年底推出先導計劃,為特定年齡組別市民提供大便隱血測試,若屬高危人士將獲轉介接受大腸鏡檢查。
西化的飲食習慣及人口老化等等因素,令大腸癌個案有增無減,而多瞭解大腸癌的知識有助對抗疾病威脅。將軍澳醫院與西貢區議會社會服務及健康安全城市委員會及西貢將軍澳婦女會聯合舉辦「認識大腸癌」講座,由專家講解大腸癌的成因、病徵和治療,有興趣的市民可以報名參與。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