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篩檢方法利弊圖片1](http://static.apple.nextmedia.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20141125/large/13769528.jpg)
大腸癌已超越肺癌成為香港最常見的癌症,更屬癌症第二號殺手。以2011年為例,全港有近4,500宗新症,佔所有癌症新症超過15%,超過九成人士年過50,近年數字更有上升趨勢。除家族遺傳外,不良生活習慣,如飲食中纖維含量不足、進食過多紅肉或加工肉類製品、缺乏運動、肥胖、吸菸和酗酒,會增加患大腸癌風險。
大腸癌的成因主要由於腸壁的黏膜細胞變異,形成稱為瘜肉的異常增生。這些瘜肉通常是良性,但有機會演變成癌症,過程需10年或以上。大腸瘜肉和早期大腸癌沒有病徵,如病人持續出現大便習慣異常、大便帶血或有黏液、大便後仍有便意、食慾下降或消瘦等病徵,可能已演變至較晚期。故此,大腸癌篩檢相當重要,在出現病徵前可及早發現及切除大腸瘜肉,以減低患癌風險。
大便檢查難測瘜肉
篩檢主要有三種方法,各有利弊,包括使用大腸內窺鏡檢視整條大腸內壁,可切除瘜肉及抽取活組織檢驗,但病人會感到不適,需要使用鎮靜劑和止痛藥減低焦慮和痛楚,亦有出血、腸道破穿等罕見風險,需每10年檢查一次。其次是使用較短的乙狀結腸內窺鏡,檢查大腸末端的直腸及部份結腸,同樣能切除瘜肉及抽取活檢,檢查期間的不適相對大腸鏡少,每五年需要覆檢一次。
第三種是大便隱血測試,較安全及舒適的檢查,透過檢測大便內紅血球的血紅素偵測腸癌導致的腸道出血,呈陽性需進行大腸鏡確診腸癌。瘜肉不一定流血,這個方法不能有效偵測大腸瘜肉,需要每一至兩年再檢查。專家建議50至75歲人士應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檢,可與家庭醫生商討應選擇哪一種方法。
隔週二刊出
撰文:基督教聯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副顧問醫生黎健邦
from: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41125/18947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