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1,中耳腔氣壓和外界大氣壓保持平衡。當鼓室的空氣逐漸被吸收時,咽鼓管在吞嚥或打呵欠時瞬間開放,使來自鼻腔的溫濕而又清潔的空氣趁鼻咽和口咽暫時隔離而進入中耳腔,使鼓室內空氣得以補充,同時對中耳還有引流作用,通過咽鼓管粘膜纖毛運動可使分泌物自中耳向鼻咽部排出。當變應性鼻炎引起鼻粘膜水腫時,咽鼓管被阻塞,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2中耳腔的空氣逐漸被粘膜吸收,而外界氣體不能及時進入鼓室,鼓室內形成負壓,可引起中耳粘膜血管擴張、瘀血,使血管壁滲透性增加,鼓室出現漏出液。如果負壓仍不解除,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3中耳粘膜可發生上皮增厚,上皮細胞化生、杯狀細胞增多、分泌物增加,從而引發分泌性中耳炎。繼而激發一系列生化反應,導致以組織胺為主的多種介質釋放。這些介質通過它們各自在鼻粘膜血管壁,腺體和神經末梢上的受體,使小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加,滲出增加,炎性細胞浸潤,組織水腫,神經末梢興奮性增強等。故鼻粘膜常呈明顯水腫,影響了咽鼓管通氣和引流,且鼻粘膜、鼻咽部粘膜及咽鼓管粘膜上皮結構類似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