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積液及聽力減退為主要特徵的中耳非化膿性炎症疾病。根據病程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凡病程達3個月以上者,稱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本病小兒發病率較高,是引起小兒聽力下降的常見原因之一。若治療不當,可造成中耳粘連聽力下降,兒童患者還可影響其語言和智力發育。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
1.咽鼓管功能障礙:是指咽鼓管不能正常開放,中耳積液不能清除,空氣不能進入中耳腔。
①腺樣體肥大、下鼻甲後端肥大、後鼻孔息肉、後鼻孔填塞過久等直接壓迫咽鼓管咽口,妨礙中耳和咽鼓管的引流。
②鼻咽部腫瘤:如鼻咽癌、鼻咽纖維血管瘤等。
③顎裂:主要是由於顎帆張肌和顎帆提肌發育不良,致使其肌力不足而影響咽鼓管的開放。
④鼻咽粘連:腺樣體手術後,結核和梅毒等疾病後期形成的瘢痕閉鎖。
⑤咬合不良:咬合不良可使翼頜靜脈叢受壓,從而影響靜脈和淋巴循環,引起中耳積液。
⑥咽鼓管內表面活性物質缺乏或不足。
⑦其他:鼻咽癌放療後!軟顎麻痺!重症肌無力等。
2.感染:上呼吸道的各種炎症累及咽鼓管,引起咽鼓管黏膜腫脹阻塞不通,是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原因之一。
3.變態反應:部分分泌性中耳炎屬變態反應,咽鼓管口黏膜的變應性水腫是咽鼓管阻塞的主要原因。其變化原可使杯狀細胞的分泌增強或細胞數增多,使黏膜血管壁滲透力增加,以致液體從血管內滲出進入中耳腔。
4.氣壓傷:外界氣壓驟變"如潛水!高空飛行等,致使中耳內氣壓不能及時平衡。
5.全身因素:如內分泌功能紊亂、!甲狀腺功能減退、丙種球蛋白缺乏、病毒感染等。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