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多泡兼變茶色,無胃口又作悶,可能是急性腎損傷的先兆。近年越來越多市民因胡亂服用非類固醇類止痛藥治療痛症,令腎臟血液循環被破壞,引發急性腎損傷,更可在短短數天內出現症狀,部份患者更惡化至急性腎衰竭,需洗腎保命。醫生警告急性腎損傷後果可大可小,呼籲市民要謹慎用藥,服藥前應先諮詢醫生意見。
香港腎臟基金會及腎科學會舉辦活動,提醒市民注意腎臟健康。
香港腎臟基金會及腎科學會今年1月至2月,訪問逾2,000名18歲市民,了解他們對急性腎損傷的認知。結果發現,58%受訪者不知道急性腎損傷的成因,半數人不清楚藥物及毒素可引起急性腎損傷,70%人更不知急性腎損傷可演變成腎衰竭,另有八成人從沒有做過腎功能相關的檢查。
影響血液循環致缺血
腎臟基金會主席雷兆輝醫生表示,以往急性腎損傷多在重病或病危患者出現,成因多是失血、缺水或嚴重感染令血壓驟降,「當血壓急降,身體會自動保護腦同心等重要器官,本應去腎嘅血流會減少,若果情況持續腎功能會受損」。他表示,約10%至20%深切治療病人會有腎損傷,最嚴重時腎功能會完全喪失,變成急性腎衰竭威脅生命,需要洗腎急救。
醫學界近年臨床更發現,越來越多急性腎損傷與藥物過敏或藥物毒性有關,當中很多涉及亂服非類固醇類止痛藥。
雷兆輝指,不少長者會自行到藥房購買非類固醇類止痛藥,治療風濕關節痛,但有關藥物可影響腎臟血液循環,破壞腎功能,導致急性腎衰竭。雖然經過治療,急性腎衰竭可以痊癒,但也有可能出現慢性腎病等後遺症,甚至日後要長期洗腎。
腎科專科醫生兼腎臟基金會贊助人余宇康表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腎病如腎小球炎,以及年過60歲人士,均是患上急性腎損傷高危一族。
國際腎科學會香港代表李錦滔教授則估計,本港每年約有21,000宗不同程度的急性腎損傷個案。雷兆輝指,約20至30%腎損傷病人會惡化至急性腎衰竭,本港大型醫院每年的急性腎衰竭新症個案達100至200宗,由於市民普遍對急性腎損傷的認知不足,他呼籲要提高警覺,保護腎臟健康。
from:
http://hk.apple.nextmedia ... 130311/1819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