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位列香港第2常見及第2致命的癌症,通常較少在40歲前發生,但病發率會隨著年齡而增加,高峰期於70-75歲,患者以男性輕微較多。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顯示,本港大腸癌的新症數字由1999年的3,024宗,升至2009年的4,335,升幅達三分一,不得不留意。盡管大部分的大腸癌無明顯病因,但肯定的是,家族史及飲食對腸癌的發生有著重大的影響。
香港大學結直腸外科副教授潘冬松醫生指出,全球很多國家的大腸癌病發率都正在增加,尤其在經濟轉型中的國家,例如東歐及包括香港在內的亞洲。主要原因是這些地方跟隨西方的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而這種方式含有很多引致大腸癌的因素,包括肥胖、缺乏運動、吸煙、酗酒、大量進食紅肉或加工過的肉類,以及進食水果和蔬菜不足。
他引述2011年一項由美國癌症研究學院進行的調查發現,每天進食7安士紅肉,增加患大腸癌的機會達34%。「我們對進食紅肉如何引致大腸癌還未完全了解,但科學家發現紅肉及加工過的肉類,含有致癌物質,紅肉有豐富的血紅素鐵質,這種鐵質可以氧化細胞內的DNA(脫氧核糖核酸)而引起癌變。另外,肉類經高溫烹調後,會產生可以致癌的雜環狀胺化合物(Heterocyclicamines)。經加工的肉類經常採用硝酸鹽(Nitrates)作為防腐劑,硝酸鹽會被人體轉化為一種名叫亞硝胺(Nitrosamine)的致癌物質。」他說美國發現患腸癌的數字穩定,不如本港的腸癌新症般,由99年一直上升,都與我們的生活習慣愈來愈接近有關,不得不防。
除此以外,15%-20%的腸癌病人有顯著的家族史,另外5%-6%的患者由遺傳病引起,包括多家族性結直腸瘜肉綜合症及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綜合症。「前者因為一個稱為APC(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抑癌基因有問題,腸的黏膜『亂晒籠』,衍生大量瘜肉,當事人可能在12歲開始照腸,很早已可發現腸道有很多粒瘜肉,數量可超過1,000粒。如此一來,瘜肉無法完全清除,為免時間愈久瘜肉演變為癌症,在患者發育期後、約25歲前,做一個完全的大腸和直腸切除,然後把小腸接駁肛門,以此來避免腸癌的發生。」
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綜合症也與基因異常有關,腸的黏膜特別容易演變為腸癌,但發生率沒多家族性結直腸瘜肉綜合症般高。但這類患者仍要一、兩年定期照腸鏡,若發現有癌變要及早進行手術。就算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綜合症結腸癌患者的癌腫瘤只長在大腸的一邊,但還是建議以手術把整條大腸切除,因為將來發生癌症的機會仍大。
研究中明確顯示,若有直系親屬曾患大腸癌,該人患上大腸癌的機會率是一般人的兩倍;如果有多於一位直系親屬患病(即父母、兄弟姊妹、子女)或其的發病年齡是少於60歲,患病的機會率將會更高。「若有大腸癌的家族史,建議在直系親屬的發病年齡前10年開始,作定期的大腸鏡檢查,例如直系親屬在50歲前患有大腸癌,定期的大腸鏡檢查便應由40歲開始。檢查以外,當然亦要避免一切如上文提及的會增加患大腸癌的因素。」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