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醫療保健] 隱形心臟病纏身 運動招死神

本月初同一天,分別有兩名中年男士做運動期間發生意外,結果一人死亡,另一人一度危殆,再次敲響中年男士運動危機的警號。值得注意的是,當中的死者是一名fit爆的運動健將,為何一樣「中招」?

心臟科專科醫生稱,不少人屬於心臟病高危族而不自知,特別是一直保持運動而沒有徵狀者,等同身懷計時炸彈,隨時爆炸。

上述兩宗意外中,一度危殆的是49歲的公司高層,他深夜睇完奧運,翌晨8時便去打籃球,其間暈倒及危殆,幸好最終逃出鬼門關。至於沒有這名公司高層幸運的是43歲外籍警司,他是一名運動健將,也曾是飛虎隊成員,死時正在美國參加鐵人賽。心臟科專科醫生麥耀光(圖)表示,心臟病是本港第二號「殺手」,每年約有六千多人死於心臟病,而因心臟病而突然死亡的平均每天6人。至於運動猝死,不同年齡的人有不同原因,35歲或以下﹕多數是心臟先天性、結構問題,如「心肌肥厚症」、「冠狀動脈異常」,病發率約十萬分之一;35歲以上﹕九成半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即心臟的冠狀動脈有膽固醇積聚,令血管通道變得狹窄,阻礙血液流通,導致心肌栓塞而死,病發率約千分之一。

長期運動無事減警覺性

麥耀光指上述兩個案並不罕見,估計兩人屬於隱性心臟病患者,平時做運動時不發覺問題,也沒有明顯病徵,即使心臟輕微缺血也未必感覺到;而由於長時期練習及比賽,身體適應了缺血情况,容忍能力相對較大而沒加以理會,尤其死者是公認的鐵人,長時期做高強度運動也沒有出事,易令他警覺性大大減低。

他舉出聯合醫院之前的一項問卷調查結果為例,指八成急性心臟病發入院者,以前無任何徵狀(外國也有研究,一半人無徵狀,香港數字明顯更高),可見隱性心臟病或冠心病在香港十分常見。

男士逾45歲應評估

同時也是體院顧問醫生的麥耀光指出,曾經有一名45歲的運動員,長時期一周五次訓練,每次五小時,在一次例行體檢時發現血壓偏高,評估屬高危,再做詳細心臟電腦掃描時,發現三條血管塞了。

因此他強調,以下人士應接受心臟病風險評估﹕

◆年齡45歲或以上男士,55歲或以上女士

◆曾出現心絞痛病徵(見另文),包括運動時曾暈眩、心跳不正常等

◆準備或經常參與高強度運動的人

◆有家族病史,即家族中有人在50歲前曾有心臟病

◆吸煙者、「三高症」(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

四分之一秒知結果

如經醫生評估屬高危者,有必要做檢查,包括靜態心電圖、超聲波檢查、心肌酶指數,如發現異常情况,有必要進一步接受檢查,最理想是做心臟電腦掃描。麥耀光指現時最先進的儀器,可以在四分之一秒得知結果,而準確程度達九成以上,加上輻射量較以往大幅下降至1毫希(舊儀器達16毫希),安全程度甚高。

■馬拉松「死得人」勿亂跑

健康有問題的人,部分因為缺少運動所致,但如果選擇了不適合的運動,害處反而比益處大。

潮流興跑步,尤其近年馬拉松旋風勢不可擋,每年參加渣打馬拉松跑的人數屢創新高,不少平日缺少運動的人紛紛加入。但麥耀光警告,馬拉松是「死得人」的運動,絕不可盲目跟風去玩。

跑後心臟肌肉受損

麥耀光說馬拉松跑從一開始已有「死人」歷史,因為這運動源於古希臘一名士兵從一個叫馬拉松的地方跑了四十多公里回雅典報打勝仗的喜訊,但說畢便昏死,可見馬拉松跑風險程度之高。

研究報告指出,馬拉松跑手在比賽後檢查能有效反映心臟肌肉受損程度的「心肌酶指數」都明顯上升,而跑得距離愈遠,受損程度愈高。長遠來說,心臟肌肉容易出現纖維化現象,喪失功能。

麥耀光留意到不少人不理本身身體狀况是否適合跑馬拉松,「人玩我又玩」,又沒有適當訓練;加上也有些人跑上癮,距離愈跑愈長,比賽又一個接一個,缺乏了適當的休息及復元期,大大加重心臟的負荷,這是導致近年跑馬拉松出現心臟病發猝死率急升的原因之一。他形容馬拉松是「雙刃劍」,適當訓練和參與可延壽,但相反胡亂加入馬拉松大軍,隨時延壽變減壽。

■警號:無故背痛牙骱痛

心臟病發前,一般人的身體都會發出警告信號,最明顯是心絞痛,及早警覺及處理,可減低風險,甚至逃過一劫。

◆典型心絞痛

上樓梯或上斜路,感到前胸有壓迫感,有時偏左位置有麻痺感覺,通常維持5至10分鐘,休息後又沒事。出現這情况是由於血管閉塞,不夠血所致,特別常出現在年長人士身上。

◆非典型心絞痛

上腹有脹感,以為胃痛;也有人感到背痛,也有牙骱「揦」住痛。

以上兩種心絞痛,特點是運動或活動時明顯痛,休息了徵狀便減少。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