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為本港第二號癌症,香港大學一項篩查逾千人的研究發現,每13人就有1人在腸道長有難以檢出的隱藏「鋸齒型瘜肉」,發病率逾7%;更令人關注的是患者的平均年齡僅55歲,較長有傳統瘜肉者年輕6歲,意味會更快演變成腸癌。學者呼籲巿民逾50歲後定期接受大腸檢查,可減低長遠治療腸癌的個人和社會整體醫療負擔。
港大醫學院腸胃科08年至去年期間,為1,282名巿民進行大腸瘜肉篩查,發現26%的腸臟長有瘜肉,而10.5%人的瘜肉是長在腹部較隱蔽的右邊升結直腸位置,7.2%人長有的瘜肉屬鋸齒型腺瘤,且有2.3%人的鋸齒型腺瘤達到1厘米大。負責研究的港大醫學院腸胃科教授梁偉強表示,本港以往沒有關於鋸齒型瘜肉的醫學研究,這次研究結果發現華人社會患有這類鋸齒型腫瘤的發病率,與曾進行研究的美國和日本結果相若。
梁偉強指,傳統瘜肉如管狀腺瘤和絨毛狀腺瘤,就算以舊式內窺鏡檢查也容易檢測到,但鋸齒型腺瘤則多數長在腸臟右邊的升結直腸位置,顏色又與腸道黏膜近似,檢查時較難看得見,而傳統瘜肉顏色紅如士多啤梨及可大如2至4厘米,亦可較易發現。這次研究的一個重要發現,是長有鋸齒型瘜肉的患者,平均年齡約為55歲,較長有傳統瘜肉平均年齡61歲年輕6歲之多。鋸齒型瘜肉只要長到1厘米大,已屬較大瘜肉,其演變成癌症機會亦較高,反觀傳統瘜肉可長到2至4厘米大。雖然兩者轉變成癌症的時間都約為15至20年,但醫學界相信鋸齒型瘜肉會較快演變成癌症。
參與研究的患者中有90多人被發現長有鋸齒型腺瘤,其中2名約50多歲的一男一女,雖然腺瘤經切除,但後來仍確診患有中期腸癌,須進行手術和化療治療。梁偉強指,兩人雖已切除腫瘤,但可能在另一位置再長出瘜肉並演變成惡性腫癌而不幸患病,兩人都非肥胖人士,可能與有家族史有關。確診患有腸癌,第一期腸癌經治療後5年存活率達90%,二至三期有50至60%,晚期則僅剩20%至30%。梁指,美國自推出腸癌篩查後,患病人數便開始下降,建議巿民達50歲或以上後,應定期接受大腸檢查,以及早了解是否有長有瘜肉,盡早切除可減演變成癌症風險,促政府推出篩查資助,長遠可減輕整體醫療負擔。
港人飲食西化,增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醫管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本港2010年共有1,864人死於腸癌,較09年增逾6%,增幅是近年新高。醫學界預測,腸癌患病人數將在未來2至3年取代現時頭號癌症肺癌。醫管局2010年至11年統計年報顯示,全港醫院在前年與腸癌有關的出院人次和死亡人數為27,346,較09年微升1%,但全港因腸癌死亡的登記人數,前年錄得1,864宗,較09年1,752宗上升6.4%,更較04年1,538宗大增21%。
數據亦顯示,本港腸癌新增個案將與頭號癌症肺癌看齊。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09年的數字顯示,肺癌和腸癌新增個案分別為4,365宗和4,335宗。港大腸胃科教授梁偉強指,腸癌患者不斷增加,與港人飲食西化和缺乏運動有關,未來患病人數會持續上升。他直言︰「香港仍會升,未見頂!未來2、3年便會追到肺癌。」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