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資訊分享] 新生兒常見「出血症」有哪些?

出血與血管壁、血小板、凝血與抗凝血的因子和酶有關。過敏、嚴重感染、缺氧等因素可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而引起出血;當血小板功能缺陷或數量減少時也可以引起出血,此外。血液凝固過程中各種凝血因子缺少以及抗凝血過程中各種酶的作用增強,都可以引起出血。新生兒出血臨床最常見的有哪些呢?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孕母有血小板減少症或用藥(如奎寧、奎尼丁、磺胺類等)可使出生小兒血小板減少而引起出血,免疫、感染等因素也可使血小板減少而發病。

小兒出生時多屬正常,在出生後數小時或24小時左右可迅速出現廣泛性出血點、瘀斑,也可以發生嘔血、鼻出血、便血、臍滲血等,偶有嚴重的患兒發生顱內出血.血液化驗血小板計數減少。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的,可發病於任何日齡,同時伴有各種感染症狀。

由孕母用藥引起的,一般在一週後可漸好轉而恢復,其他原因引起的,可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多數療效較滿意,對於重症患兒需輸新鮮血及換血;如果感染引起的,需控制感染後才能決定其療效如何。新生兒出血症正常新生兒出生不久,體內凝血酶原和其他一些凝血因子都開始下降,到出生2~3天時下降到最低程度,一部分嬰兒下降得特別低的,便發生出血,約在生後7~10天,隨著凝血酶原的濃度逐步上升,出血也逐漸停止,所以過去稱本病為「新生兒自然出血症」。

由於缺少的凝血酶原和其他一些凝血因子的合成都需要維生素K,所以這病的根源是維生素K缺乏。發生維生素K缺乏的原因是:,①剛出生2~3天內進食少,而人奶中維生素K含量亦少。②正常成人腸道中細菌可以合成一部分維生素K,而新生兒出生前,腸道中無細菌,剛開奶時腸道中細菌少,所以合成維生素K量也少,早產兒更容易缺乏維生素K。

本病大都發生在出生後2-3天,很少在出生7~10天後。出血多在臍部和消化道,也可在鼻部成腎臟,嚴重的可發生顱內出血.出血量一般不多,消化道出血最為常見,大便中有少許血,出血量多時,大便可呈柏油樣或吐出血液,面色蒼白,甚至休克。

顱腦出血

1.顱內出血

顱內出血是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部分患兒雖未死亡,但可能留有後遺症。有損傷性和缺氧性兩種。前者是在分娩過程中胎頭嚴重變形,致腦膜撕裂,損傷靜脈竇或靜脈而出血,後者由於胎兒窒息及胎頭受壓,使顱內靜脈淤血、缺氧,導致腦組織水腫及腦實質點狀出血。

1.1 顱內出血的觀察

(1)小腦幕上出血:多呈興奮型,如不安哭吵、尖叫、嘔吐、反射亢進,肌張力增高,局部或全身痙攣,癒合較好。

(2)小腦幕下出血:多呈抑制狀態,嗜睡、肌力弱,反射遲鈍或消失,預後差。

(3)由於顱內壓增高及腦膜刺激,囟門飽滿、恐怖表情、抽搐、反覆窒息、昏睡。

1.2 顱內出血的護理[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

(1)絕對安靜、頭部稍墊高,觀察≧3天。

(2)護理操作減少到最低限度。必要的護理集中一次做完,動作要輕柔。盡力減少搬動。

(3)嚴密觀察面色、呼吸、哭聲、嘔吐及有無抽搐。喂乳時間適當延遲。若吸吮吞咽不好或頻吐,可靜滴10%的葡萄糖溶液,操作要熟練,避免過多刺激。

2.頭顱血腫

頭顱血腫是骨膜下血管破裂導致。使用胎頭吸引助產多見,平產也有發生。位於新生兒頭頂,單側或雙側,有波動感,邊界清楚,出生後1~3天可漸增大,不需處理,但要保護頭皮不受損傷感染。4~5天後靠血腫本身壓力新生兒凝血功能上升而停止發展,3~8周後逐漸吸收,少數機化後可終身存在。頭顱血腫若過大,可因紅細胞破壞產生膽紅素而引起新生兒黃疸加重,應警惕核黃疸的發生。同時對過大的血腫嚴格消毒後抽出積血,加壓包紮,給予抗生素和止血劑。

3.皮膚損傷

負吸術及平產均偶可出現頭皮擦傷,臀位產可造成新生兒會陰部、陰囊、大陰唇皮膚擦傷及血腫。護理要注意損傷的清潔,並涂以紅黴素眼膏保護皮膚防止感染。

4.胎頭水腫

胎頭水腫是胎頭的皮膚和皮下組織在胎頭通過產道時受壓迫發生剝離引起,範圍大小不定、不受骨鍵限制,這種產傷不需特殊處理,讓新生兒保持安靜,在24h內會自行吸收。

陰道出血

新生兒出生5天左右,一些女嬰的家長發現寶寶的陰道會排出少量紅色和白色的分泌物,這就是假月經。

在懷孕期,母體雌激素進入胎兒體內,引起陰道上皮和子宮內膜的增生。等到出生後,母體雌激素的影響突然中斷,增生的陰道上皮和子宮內膜就會脫落。於是分泌出白色粘液,即白帶。一些女嬰的陰道還會流出血性分泌物,這就是假月經。

假月經是生理性陰道出血,屬於正常現象。發生這種情況後,一般會持續一到兩天,父母不必著急,只要保持外陰的清潔衛生就可以,不需要作特殊治療。

其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陰道異物

幼兒常常出於好奇心或者為瞭解除外陰的瘙癢,會將髮夾、扣針或小玩具插入陰道內,尤其農村的孩子穿開檔褲,坐在麥子、稻穀堆上,麥粒或穀子進入陰道內,異物會停留在陰道內,通常會引起炎症,使陰道分泌物增多,呈膿性或帶血性有惡臭,時間稍久後陰道粘膜面形成潰瘍。

當兒童患非特異性、細菌性陰道炎時,尤其是頑固性經久不癒的患兒,應考慮陰道內有異物存在的可能。

2、損傷性出血

小孩比成人好動,自我保護意識差,由創傷引起的操作性外陰陰道出血比較常見。

一般為自高處跌下或外陰部碰在石塊、鐵器、凳角上,個別可因坐痰盂小便時碰傷,外陰損傷後局部疼痛,部分產生血腫,部分產生外陰皮膚裂傷,甚至陰道口粘膜、陰道壁裂傷,出血量多少不一。

3、外陰陰道炎

女孩在嬰幼時期外陰發育不完善,雌激素水平低下,陰道上皮抵抗力強,而陰道又鄰近肛門,易受細菌感染而發生炎症。病原體可通過患病的母親、保育員或幼兒園兒童的衣服、浴盆、手等傳播,也可由於衛生不良、外陰不潔、經常為大便所污染引起。

症狀:多表現為外陰紅腫、痛癢、流膿性分泌物,有的表現為反覆陰道出血。

特別提示:近年來幼女通過間接傳播,發生淋菌外陰陰道炎,應引起父母的警惕。父母如果有這方面的疑問,可請去醫院小兒婦科檢查。

急救與預防措施

急救

1.儘量使病兒安靜臥床,少搬動。

2.維生素K1每天1~3mg,連續肌肉注射3~5天。

3.不用配血型,用成人新鮮血5~10ml,一次肌肉注射。

4.胃腸出血者應早喂食,可促進腸內菌群生長,有利於維生素K的合成。

5.胃腸不出血者應早喂食,可促進腸內菌群生長,有利於維生素K的合成。

6.臍部出血應包紮消毒以防感染。

預防

1.凡疑產前或經醫院診察孕子缺乏維生素K時,應肌肉注射維生素K110mg/日,2次/日,連續3~5天。

2.如是早產兒或發現胃腸道有畸形者,出血也可肌肉注射維生素K15mg/日,2次/日,連續3~4天。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