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年累月暴曬,甚至曬至脫皮,患上皮膚癌的風險會大增。近年本港皮膚癌新症較10多年前增加一半,有醫生指,過往患者多為漁民和地盤工人,但近年多了高爾夫球和釣魚愛好者中招。在皮膚癌中致命率最高的惡性黑色素瘤,同樣可由暴曬引致,但也可能遺傳,有30歲少曬太陽的文員確診時已是癌症末期。皮膚癌有兩類,逾九成屬於非黑色素瘤(non-melanoma skin cancers),可細分為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和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病徵是皮膚表面突然出現疤痕,或有潰爛不斷出血再癒合,但腫瘤生長較慢,大部份個案不會擴散至其他器官,餘下一成則是致命率極高的惡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整形外科專科醫生陳國基表示,非黑色素瘤患者持續上升,根據醫管局統計,99年有469宗,至08年增至717宗,升幅達五成。他指陽光中的紫外線會引致細胞變異,是致病主因,發病位置多是頭、頸和前臂等。他表示曾有一名60歲女漁民,約一年前鼻旁出現一粒肉粒,偶然會流血,自行購買藥膏塗抹,但肉粒一直長大,數月間由直徑約四毫米增至十毫米,經化驗後證實患上非黑色素瘤,需手術切除腫瘤。他稱只要及早接受治療,患者存活率可達95%。非黑色素瘤的患者過往多是漁民、農夫和建築工人,但近年他的診治個案中,多了一群喜歡戶外活動、經常暴曬的人,「有啲人鍾意釣魚,曬足幾個鐘,亦都有啲病人因打高爾夫球曬得多,所以唔係職業問題」。
惡性黑色素瘤同樣可因暴曬過度引致,多痣、皮膚白皙和有近親患此病人士特別高危。陳國基指患者身上原有或新出現的黑痣,會突然出血、痕癢或外表變得不規則,腫瘤生長極快,數星期可增大數倍,並會擴散至淋巴結、肺、肝及腦等。每年新症約50至60個,死亡約30人,確診後五年存活率只有7%至10%。他表示曾有一名30歲男文員,沒曬太陽習慣,也不用在戶外工作,因腹股溝淋巴腫脹求診,化驗顯示患上惡性黑色素瘤,檢查發現他右背有一粒約五毫米的黑痣流血,確診時癌細胞已擴散肺部,需轉介腫瘤科治療。痣與黑色素瘤最大分別,是前者不會變大,後者大小、形狀及顏色均會改變,更可能會突然流血及痕癢。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