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類固醇這藥物,病人多又愛又恨,既知它藥效顯著,又怕用得多有副作用。但偏偏都市人容易「中招」的濕疹、鼻敏感、哮喘、肺炎或關節炎,甚至免疫系統疾病如牛皮癬,此藥都派上用場。
究竟點解其藥效可以咁萬能?
A:答案很簡單,原來這種種徵狀都是由於人體底蘊有發炎,才會引發出來的病徵。換言之,類固醇一藥所以看似「萬能」,其實因為它有消炎作用。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副總監陳潁琳表示,雖然很多人對服用類固醇顯得抗拒,但事實上,我們人體正常每日都經由腎上腺素製造皮質類固醇分泌。「最常用的類固醇藥物,一是鹽皮質激素(Mineralocorticoid),二是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兩者各有不同的作用。」其中,鹽皮質激素用於補充腎上腺素分泌類固醇不足的疾病,大部分患者是先天性內分泌失調致病,可能出現血壓降低、精神錯亂等徵狀,常見年青發病。至於糖皮質激素則主要針對炎症,亦即是大多數市民有機會接觸及擔心副作用的類固醇藥物。「人體在發炎時,有時會因過度活躍反應產生過敏徵狀,這個時候便需要用類固醇去遏抑它。」
但面對不同炎症,類固醇都適用來「打仗」嗎?她舉了牛皮癬及哮喘兩種完全不同的病症作說明。「先談牛皮癬這免疫系統疾病,病因是由於真皮層細胞不斷分裂失控,致使皮膚出現一層層銀塊狀厚皮增生的發炎病徵,如適當使用糖皮質激素,遏抑過度活躍的細胞,炎症徵狀便可得以控制。」至於哮喘,她指哮喘屬敏感徵狀,所以喉嚨才會有痕癢不適反應,而敏感亦屬於炎症的一類。「此症患者因發炎加劇支氣管的腫脹、狹窄,易積有痰液及分泌物,使氣管容易收縮氣促,而糖皮質激素的抑制細胞分裂作用,可令痰液及分泌物減少,變相有預防氣管收縮的作用。」
讀文至此,你應該都留意到,談及類固醇的藥物作用,用詞不是「控制」,就是「預防」。對此,陳潁琳解釋:「類固醇藥物的確可以說是無根治疾病的作用,只能控制病情,預防發病。」但她強調,此藥雖非治標藥,臨床上若此藥用得正確,對減低病情造成的困擾大有幫助。「類固醇藥物因負面印象使然,不少病人都擔心副作用,病情好少少便自行停藥,特別濕疹及鼻敏感病人,常見會今日用類固醇藥好些少,翌日就不用藥,到後日病情轉差又再用過,這樣不完全按照處方療程形式的斷續用藥模式,只會令使用藥物一段時間才能產生的『抑制細胞分裂』作用難以起效,使病情更纏人。」總結經驗談,她指不論所用處方類固醇藥物是吸入式、噴鼻劑、藥膏、口服藥或針劑,病人按照建議劑量下應用,基本上很安全。
安全?不是都說類固醇有副作用,可能令人變「肥仔」或骨枯嗎?
就這些應用類固醇的普遍性擔心,她強調一般使用的類固醇藥物,只有口服藥病人需要考慮藥物副作用。「的確,類固醇噴鼻劑噴用後雖然大部分留在鼻腔,藥物也有機會『入血』,另外吸入式類固醇亦可能『索』入食道後面吞進肚裏,甚至類固醇藥膏塗在皮膚上更會有變薄變損、增加吸收的風險。但我們要明白的是,服用一粒類固醇藥物的藥量,可以多過噴劑、藥膏或吸入式類固醇很多,所以需要長期服用口服類固醇藥的患者,常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或病徵與腸道壁發炎有關的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的病人,才真的需要討論關於副作用的問題。」
所謂長期,意指用藥年期以「年月計」,故像肺炎患者一般處方的5-7 日口服類固醇藥物,她指亦毋須擔心副作用,病人可安心服用。要數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者要擔心的副作用,則分別有:
骨質疏鬆:此藥會令骨質密度減低。
臉圓背厚:因藥物有將體內脂肪從新組織(Redistribution)分布的作用,易令所吸收脂肪轉移去面部及肩胛位置。
胃潰瘍:腸胃差者若沒飽餐用藥,或可能導致胃潰瘍。
另外,若糖尿病人有需要使用類固醇藥物,她特別提醒要加倍注意病情,因為糖皮質激素會擾亂人體血糖,有可能影響病情。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