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懷孕護理] 懷孕期口腔保健要點

正確潔牙觀念和習慣
牙齒的構造大致上可分為牙齦以上的牙冠部分以及牙齦以下的牙根部分。牙齒本身最外層為琺瑯質,是人體最堅硬的組織;接著為象牙質,可將外界訊息傳遞給牙髓腔;再來是牙髓腔,有著神經和血管,負責供應養分、具有修復作用。牙齒周圍則有牙齦、牙周韌帶、齒槽骨等組織。

造成牙齒發生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綜合的,主要有下列四項因素:
1.   宿主:人、口腔、牙齒、唾液。

2.   食物:酸性食物、含糖分較多的食物、澱粉類食物等,細菌會把這些食物分解成細胞內或細胞外的多醣體,直接附著於牙齒表面,和口腔中的細菌形成牙菌斑,過了12~24小時又會再度分泌、不斷再生。

3.   時間:食物殘渣堆積在牙齒表面上一段時間後,便會開始滋生細菌。

4.   細菌:以食物殘渣為營養來源不斷繁殖,並同時產出酸性物質。

孕期牙齒問題多?

懷孕和鈣質流失、掉牙並沒有直接的關聯性,雖然孕媽咪的身體會供應胎兒成長的養份,但並不會影響到孕媽咪牙齒中所必須的鈣質成分。懷孕期間受到體內荷爾蒙作用影響,加上孕媽咪懷孕初期易嘔吐,口腔不太容易徹底做好清潔以及飲食習慣改變等問題,因而容易發生齲齒、牙周病等問題。

孕媽咪口腔問題因素:
1. 荷爾蒙改變:在懷孕期間,母體內的動情激素和黃體脂酮增加,導致口腔內細菌數目增加、抵抗力變弱,不理想的口腔環境易導致牙齦容易發炎、腫脹、充血,更嚴重的話會變成肉瘤、化膿性的肉芽組織。

2. 口腔環境改變:懷孕初期容易出現嘔吐症狀,把胃酸帶入口中,為將之清潔乾淨易腐蝕牙齒,加上孕媽咪在飲食習慣上易有偏好,導致口腔內的ph值變成酸性,不僅易蛀牙,還可能導致牙齒的脫鈣現象。

3. 未做好口腔清潔:由於懷孕期間口腔環境改變,對細菌的反應會變得更加敏感,若平時沒有養成正確清潔方式、習慣,就容易出現蛀牙、牙周病、牙齦炎等問題,甚至會影響到胎兒的健康。

妊娠期牙齦炎
於懷孕後的第一階段末期(三~四個月)容易產生,牙齦出現紅、腫、易出血等症狀,嚴重的媽咪會在牙齦部位增生腫塊,變成化膿性的肉芽組織,會有潰瘍、疼痛,甚至影響進食等現象,一般於產後這些症狀會自行消退,不過若過於嚴重可能要考慮做手術切除。

百病之源—牙周病
牙周病顧名思義是在牙齒周圍產生的疾病,吃進的食物黏附在牙齒表面,過一段時間後,會和唾液中的成分作用而形成牙菌斑。牙菌斑主要形成在牙齒和牙齦的交接處,在口腔中殘留長時間後會變成牙結石。牙菌斑中的細菌會引起牙齦發炎、腫脹,破壞牙周組織,最後會使牙齒功能受損。牙周病涵蓋範圍廣泛,主要症狀為牙齦炎、牙周炎。牙齦炎是指牙肉表面發炎現象(例如:牙齦紅腫、疼痛等),刷牙時容易流血;牙周炎的發炎程度較嚴重,已破壞到齒槽骨部分,甚至會導致牙齒鬆動、移位和脫落。牙周病就如同建築物的地基被破壞,主體(牙齒)隨時都有可能倒塌。

罹患牙周病的孕媽咪,引發早產或是胎兒過輕的情況,和口腔健康的孕媽咪相比較,高出3~8倍,主要原因是因為病菌經由發炎的牙齦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後,刺激免疫細胞生成抵抗牙周病菌的因子,除了會促進子宮收縮,還會進而引發全身上下出現疾病(例如:心臟病、糖尿病、中風等)。沈一慶醫師指出,牙周病和早產、流產、胎兒過輕之間的研究參差不齊,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若牙周病沒有改善,引發這些後果的機率會大幅提高。

孕期牙齒治療
由於懷孕初期胎兒尚未穩定,後期治療又擔心會引發早產現象,因此孕媽咪治療牙齒的最適當時機點是懷孕中期(約四~六個月),胎兒穩定成長的時候。若孕媽咪蛀牙很嚴重時,要抽神經的話可能需要照X光或用電子儀器測量牙齒的根管程度。一般成人若蛀牙很嚴重時,要抽神經或施行更深層的處置,必須使用X光或用電子儀器測量牙齒的根管程度以評估治療計畫。但如果是孕媽咪在孕期內發現有蛀牙情形時,應儘量避免照X光,尤其懷孕初期,胎兒細胞正在分裂中,尚處於不太穩定的狀態,雖然檢查牙齒使用的劑量不高,但還是有可能會影響胎兒的成長發育。不過孕媽咪也不必過於擔憂,若懷孕後才發現蛀牙或牙齒疼痛不適,依然可搭配其他診斷儀器進行治療。

注意:
孕期不能使用四環黴素治療牙齒,這類藥物會透過胎盤影響胎兒,造成「四環黴素牙」,牙齒本質被永久嚴重染色,呈黯淡的黃褐色,影響美觀。雖然目前已經逐漸漸少使用這類藥物,不過孕媽咪看牙醫時最好事先告知醫生,避開孕期不能使用的藥物。

小叮嚀:
孕媽咪的牙齒發生問題,會引起焦慮、不安等情緒,對媽咪和胎兒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最好的做法是在懷孕之前,先去牙科做全盤口腔檢查、牙周評估,將牙齒的問題降到最低。假如孕期才發現有牙齒問題,也要儘早就醫治療,以免時間拖愈久愈嚴重,細菌一直在口腔中造成惡性循環,對自己的身體和腹中胎兒都會帶來重大傷害。

孕期牙齒保健
孕媽咪的牙齒健康,才能攝取足夠的營養供應給身體和胎兒。除了做好全面口腔健康檢查,平時的照護和良好習慣也是相當重要的喔!

1.   定時刷牙:一天刷牙次數最少兩次(早起、睡前)。假如可以的話,每餐飯後馬上刷牙最好。採貝式刷牙法,牙齦和牙齒交接處特別要清潔乾淨。

2.   牙刷:儘量選擇圓頭牙刷,握柄不要太大,以軟毛為佳。

3.   牙膏:使用含氟牙膏可減少牙齒脫鈣現象。

4.   使用牙線或牙間刷:養成使用牙線或牙間刷的習慣,可避免食物殘留、牙菌斑生成。

5.   清潔舌苔:有助於消除口腔內異味、恢復舌頭味蕾的感覺。

6.   慎選食材:少吃(喝)過甜及過酸的食物、飲料,以天然食材為佳。

7.   定期檢查:三個月~半年定期檢查牙齒、洗牙及牙周評估。

天天使用漱口水好嗎?
漱口水是設計給無法用牙刷做好口腔清潔的人使用(例如:臥床病患、身心障礙者、做完手術後不能刷牙者)。漱口水的主要成分是Chlorhexidine,這種化學藥劑可減少牙菌斑堆積、抑制病菌的生成,有效降低牙齦炎的發生機率、改善口氣。但若是長期使用會導致牙齒變黃、口腔內環境改變、傷害口腔黏膜,嚴重甚至會影響味覺。

小叮嚀:
若使用電動牙刷,也要按照正確方式去刷牙,否則效果可能會比使用一般牙刷來得差。

正確使用牙線步驟:
1.   使用一段和手臂等長的牙線(約40~50公分)。

2.   牙線的兩端分別捲在兩手的中指上,將手指間的牙線拉緊,距離保持在4~6公分左右。

3.   一手拇指和另一手食指一起將牙線拉緊,兩指間牙線保持1公分。

4.   一手在口內,一手在口外,沿著牙面以拉鋸方式緩慢通過牙縫,直至牙齦溝的底部後,將牙線貼緊牙齒表面,朝向牙冠方向推出。如此反覆做幾次後,再以相同方式去清潔其他牙縫。

貝氏刷牙法步驟:
1.   手將牙刷柄呈水平握住。

2.   將刷毛對準牙齒與牙齦交接的地方,呈45~60度角,將牙刷刷毛輕輕朝牙齒壓,讓刷毛側邊也可接觸到牙齒。

3.   一次兩顆牙,前後來回約刷十次。

4.   刷上牙時刷毛朝上,刷毛從上往下帶;刷下牙時刷毛朝下,刷毛從下往上帶。

5.   刷牙順序:由上至下、由右至左、由外至內

刷牙要有次序性,以避免遺漏,刷牙時從右邊開始,就從右邊結束,外側、內側和咬合面都要刷乾淨。刷牙時的力道也要注意,太用力刷牙會導致琺瑯質變薄、牙齒變敏感,反而造成更多口腔問題。

結論
要保持口腔健康的重點是平時就養成良好的潔牙習慣,可大幅降低牙菌斑的生成、產生牙周病或蛀牙的現象。最好的方式是在懷孕之前就做好牙齒健康檢查,如發現問題儘快做治療,才不會在懷孕期間,牙齒問題嚴重,造成嚴重的後果或是影響胎兒。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