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健豪【基隆「張老師」中心 義務「張老師」諮商心理師暨北護幼保系兼任講師】
我們形容時下的七年級生為「草莓族」、「水蜜桃族」,意取他們如同草莓、水蜜桃般,輕碰就壞損、無法抗壓、遇到挫折就逃避、甚至尋死的狀態,令人相當擔憂年輕人的適應力,更遑論指望他們成為整個社會的中堅棟樑。
為人父母者更常嘆息下一代挫折容忍力降低,管教時很兩難,不想放縱孩子,卻也不敢對孩子太嚴,怕孩子因此逃家,甚至想不開跳樓自殺了!
談到「挫折容忍力降低」這個議題,可以從社會結構、現代科技生活、子女人數驟降等不同面向來探討,但本文主要著重在,對父母而言,要如何培養孩子面對挫折的能耐。
生命是誰的責任?關於如何培養孩子的挫折容忍力,第一件事,做家長的便是要學習分辨「這是誰的責任?」相較於西方的個人主義,講求集體主義的華人社會,角色的設定與功能是為了符合群體的利益,這樣的設計容易讓我們傾向於「為別人而活」。
當媽媽的,想到的是家人溫飽了嗎?不是自己吃飽沒;當爸爸的,工作為的是養家糊口而非個人志趣,所以絕不允許失業;問及許多孩子為什麼念書,經常可以得到一個荒謬卻無奈的答案:「是爸媽叫我念的啊!」這容易讓我們忽略了一個事實:生命終究是自己的,沒有人能為你負責,如同獨自一人誕生,也終要獨自一人離世,無人能代勞或左右。
然而當爸媽的,因著對孩子的照顧、疼惜與關愛,也就容易過度保護孩子、替孩子擔責任。例如,早上孩子賴床,眼看著上課就快遲到了,媽媽替孩子很心急,拼命叫孩子,叫到自己生氣;晚上放學孩子回家,只顧著看電視不寫功課,媽媽也是不斷叮嚀孩子,最後還落被嫌嘮叨的下場。
從表面上來說,這的確能讓孩子把事情順利完成,然而卻阻礙了孩子為自己負責,甚至剝奪了他們體驗挫折的機會。如果不叫他起床,他自然得去面對遲到被學校懲罰的後果;如果不叮嚀他寫功課,功課做不完他自然學習到先享樂後付出的痛苦。但因為爸媽的心疼,往往讓他錯過了為自己負責,反而養成孩子的驕縱,有時還責怪爸媽沒有盡力把他叫醒!
生命其實是一種選擇談到責任,相對地必定得提到「選擇」,要孩子願意承擔責任,就必須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正如上面提到的許多孩子認為念書是為了爸媽,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沒有選擇,他們沒有機會選擇「要」「不要」念書,或是選擇要「怎麼」念書!然而人一生最充滿驚奇與創造力的就是,生命會成為什麼樣子,外在世界僅提供了大環境的限制以外,其他的一切都是自己選的!
請按『讚好』,接收更多相關主題。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