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資訊分享] 常見的小兒中耳炎

小兒感冒容易併發中耳炎
根據統計,嬰幼兒在3歲以前,約有70%得過1次的中耳炎,「其中有99%的中耳炎是因為感冒所導致的。」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梁家光指出,這就代表著若要預防小兒中耳炎,就必須降低嬰兒被感冒病毒傳染的機會。梁家光醫師解釋,嬰幼兒較容易發生中耳炎的狀況,原因在於「耳咽管」的發育尚未完全,一般都較成人短且水平,因此在感冒或鼻炎發作時,病毒或細菌較容易由此進入中耳腔,而引起發炎的現象。

重要表徵:搔抓耳朵
一般因感冒而導致的中耳炎多為「急性中耳炎」,而急性中耳炎所表現出來的臨床病徵為耳朵疼痛及發燒。嬰兒感冒時,即使沒有併發急性中耳炎,也很常出現發燒的症狀;因此家長必須注意嬰兒平時的表現,尤其1歲以下的小嬰兒,並不太會表達耳朵疼痛,只會不停的抓耳朵,這時家長就必須提高警覺,可能有中耳炎的問題發生。

1.外耳
a.耳殼:為耳朵構造中最顯而易見的部位。它的功能為保護外耳道、收集聲波、分辨聲源。
b.外耳道:其開口與外界相通,其盡頭為耳膜。其功能不僅有擴音作用,還有清潔及保護作用,可阻擋外界灰塵、小蟲及異物誤入外耳道而造成傷害。
2.中耳
c.耳膜:聲音傳入耳朵後,經過外耳道,聲波撞擊耳膜,引起耳膜振動,並連帶使中耳的聽小骨隨之振動。
d.聽小骨鏈:由鎚骨、砧骨、蹬骨所組成。聲波的能量,在此轉換成「機械能」,隨後並藉由蹬骨碰撞耳蝸卵圓窗的動作,將此能量傳入內耳。
3.內耳
e.耳蝸:耳蝸內有上萬個聽覺細胞,負責接收及分析傳至內耳的聲音訊號,再經由聽神經傳至大腦。
f.前庭系統:主司身體的平衡功能。

中耳腔感染
1.病毒或細菌經由耳咽管進入中耳腔。
2.使得中耳腔發炎化膿。
3.同時耳咽管過度腫脹導致無法排出膿液。
4.造成耳膜內外壓力不平衡,可能使患者有疼痛感或聽力減退(20分貝)。
5.即使中耳發炎症狀已消退,但耳咽管依然腫脹,無法排出積液,便會造成積液性中耳炎。

分貝指標
1.人們正常的呼吸聲約為10分貝。
2.悄悄話或耳語的聲音約為30分貝。
3.一般人正常說話的聲音約為60分貝。
4.交通擁擠的街道或地鐵所製造的噪音約為90~100分貝。
5.PUB或飛機起飛時的噪音約為110分貝。
註:因此喪失20分貝的聽力,並不容易察覺。

4類型小兒中耳炎Four types

1偶發急性中耳炎
【狀況】主要因為中耳腔受到病毒或細菌感染,產生中耳發炎的現象。多發生於嬰幼兒,但偶爾也會出現在成人,在季節更替時,中耳炎的病例會明顯增多,與感冒的流行有明顯的相關。
【治療】一般使用口服抗生素來治療,但有必要時會施行鼻腔或鼻咽腔分泌物的抽吸。在開始積極治療後48~72小時,耳痛或是發燒的狀況並未改善,醫師會考慮更換抗生素,並且在確認有必要時,再切開耳膜排膿,並做細菌培養,做更進一步的病情確認。
罹患急性中耳炎,通常都會出現發燒症狀。

2急性中耳炎引發積液性中耳炎
【狀況】中耳腔受到感染時,也可能使得耳咽管腫脹,便造成無法排出膿液的狀況,但因為發炎症狀已消退,耳朵不再疼痛,多數病童的家長便會認為已經治癒,殊不知尚有膿液留在中耳腔內。
【治療】通常醫師會繼續使用抗生素治療,若在3個月後尚未改善,便會考慮施行手術,將耳膜切開,並放置中耳通氣管,以避免長時間聽力及學習能力。
積液可能自行消退
在使用抗生素治療中耳炎的過程中,也可能使中耳的積液消退,梁家光醫師表示,臨床上在治療後1個月,還會有約40%的病患中耳仍有積液,在6星期之後還會有20%,8星期之後約還有10%的病患無法痊癒,這剩下10%的病患,要自癒的機率很低,通常醫師就會建議開刀治療。

3屢發急性中耳炎
【狀況】在6個月內發生3次以上的急性中耳炎,或1年內發生4次以上,均可稱為「屢發」。耳咽管較為短且水平,為主要易受感染之原因,若屢次發生感染情況,就得考慮是否有先天性構造異常問題。
【治療】除病發時使用抗生素積極治療外,也可考慮長期使用預防性抗生素(低劑量),若效果不佳,也可進行耳膜切開放置通氣管。若有嬰兒有呼吸道症狀時,常會導致中耳炎發生。

4持續的積液性中耳炎
【狀況】單純的積液性中耳炎,病患不會有任何的疼痛感,而聽力喪失僅20分貝,並不容易被察覺。尤其嬰幼兒,即使聽力有些許減退,平時照護者也不容易發現。通常是較大孩童,在學習的過程中被老師發現。
【治療】若已明顯造成聽力障礙,或已超過兩個月以上的積液性中耳炎,醫師便會施行耳膜切開手術,放入通氣管。

入侵內耳‧喪失聽力
當病毒或細菌侵入至內耳時,即使治癒發炎症狀,但卻無法恢復已喪失的聽力,因此提醒家長,一定要特別注意小耳中耳炎的發生,避免病況日漸嚴重造成憾事。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