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Report thanks

[懷孕護理] 認識產前及產後出血

產前小心!胎盤異常易引發出血
妊娠期間無論出血量多寡,一旦發生,便是不容小覷的警訊,更是懷孕不正常的重要指標,準媽咪千萬不能大意。但究竟是哪些原因,導致有可能危及母子健康的產前出血?根據醫學上的定義,所謂產前出血指的是「懷孕28~32周至分娩前的陰道出血」,雖然產前出血可能是由子宮感染或病變造成,但一般均指胎盤出血,其主要原因有二:

原因1 前置胎盤
一般情況下,胎盤位於子宮的上方,但有些胎盤會移動到子宮口的位置,即堵住子宮口,這種狀況就稱為前置胎盤,主要症狀為無誘因、無痛性的反覆陰道流血,如長時間不止,對母體及胎兒來說都可能造成危險。至於那些原因,容易造成前置胎盤?如果產婦頭胎施行剖腹產,則將提高第二胎前置胎盤的機率。此外,高齡、之前子宮曾動過包含流產手術、子宮內膜搔刮手術等手術、多胞胎、多產次以及有吸菸習慣的女性,也是高危險群。再者若上一胎曾發生過前置胎盤,則下一胎再發生機會也會較一般孕婦高。

無痛性出血更需小心留意
前置胎盤最常見的臨床表徵是無痛性出血,通常在懷孕28週後發生,容易伴隨早產、胎位不正及貧血,若貧血較嚴重,胎兒容易發育不良,甚至胎死腹中,生產時對母體也比較危險。此外,因前置胎盤引發的出血量第一次通常不多,較容易被忽略,但越到懷孕晚期,胎盤越大,出血量也會越多,可能造成嚴重貧血及凝血功能異常,有些孕婦甚至人在醫院安胎、平穩躺在床上,也會突然大量出血──出血量甚至高達1000c.c.。這種情形的發生,在臨床上迄今無法找出原因,而定期、完整的產前檢查,是預防前置胎盤危及母子健康的重要功課,準媽媽們切計千萬不可以偷懶!

胎兒體重到達標準即可提早剖腹
一般孕婦在進行產檢時,若發現有前製胎盤問題,醫師皆會特別註明。若在即將臨盆前,胎盤仍附著在子宮頸內口前面,便無法以自然產分娩;也有部份前置胎盤的孕婦,由於子宮被胎兒撐大、胎盤隨子宮伸展往上拉,致使分娩前盤胎離開子宮頸內口前端,遇到這樣的狀況,仍可嘗試自然產。但孕婦若確定是完全性或部份性胎盤前置,則只能選擇剖腹產,以免腹中胎兒因缺氧或養份不夠而窘迫。透過先進的超音波檢查,醫師可先評估胎兒體重,只要超過2500公克便可提早進行剖腹產、而不必等到預產期,對孕婦的健康將更有保障。

胎盤異常外的其他出血原因
除了胎盤異常外,在懷孕初期還有可能因為流產、子宮外孕、葡萄胎、子宮頸閉鎖不全以及生殖道的發炎、感染、瘜肉、腫瘤等原因導致出血。建議就診進行詳細的檢查,配合處方安胎,必要時應住院治療。

原因2 胎盤早期剝離
胎盤在生產前與子宮壁脫離即為胎盤早期剝離。一般來說,胎盤如同胎兒自母體獲取營養與氧氣的基地,而胎盤早期剝離的情況就如同把胎兒的氧氣罩拿掉,進而阻斷與母體之間的聯繫,對胎兒的心跳也會受到影響(如:胎兒窘迫等);至於母體部分,胎盤早期剝離造成的子宮內出血,有可能對孕婦的生命造成威脅,更是不可不慎重。

血壓高+水腫+蛋白尿3症狀切勿大意
孕婦若有妊娠高血壓症狀,當血管壁壓力太大時,血管會產生病變、痙攣,血流不順暢或血液流量無法完整供應養份、氧氣的情形,便有可能導致胎盤剝離。除妊娠高血壓外,高齡產婦、抽煙、飲酒和多胎次生產、受到強烈碰撞以及少數臍帶較短的狀況,也都是胎盤早期剝離的危險因子,準媽媽應避免煙酒並定期產檢。

在症狀部分,胎盤早期剝離經常伴隨嚴重的腹部疼痛和出血,此時出血會浸潤子宮並穿透子宮壁,導致子宮充血、變得堅硬,併由正常的顏色轉為深紫。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從陰道流出的血液無法反應真正的失血量,因為血液有可能隱藏在子宮裡,危及到胎兒和母體的健康。

原來如此!臍帶長短學問大
臍帶是由一大兩小、共三條血管組成,週邊包裹著柔軟的膠質及薄膜,外觀看來就像是3根繩子旋轉束在一起。正常的臍帶長度約50至90公分不等,但有些因為太短,缺乏彈性空間,可能造成過度拉扯而導致胎盤早期剝離、臍帶內出血或分娩後子宮外翻。

產後留意!早期出血危險性較高
產後出血廣義來說是指胎兒娩出後的(非惡露性質)出血。但究竟多少的出血量,才算超過正常範圍?根據標準,產後24小時內總出血量自然產大於500c.c.、剖腹產大於1000c.c.,都算是產後出血。即使如此,根據臨床經驗,有些孕婦在生產過程中做會陰切開,導致出血量提高,此屬正常現象,毋須擔心。

產後出血會根據發生的時間分為「早期」(Primary/Early)和「後期」(Secondary/Late)兩種:前者胎兒出生後24小時內發生的;後者為分娩後24小時後到六週內發生的。早期的產後出血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危險性也較高,必須立刻作適當的處理。

引發早期產後出血的常見原因包括子宮收縮不良、胎盤殘留、產道損傷、植入性胎盤及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幾種,其中以子宮收縮不良為主要原因。另外,妊娠合併子宮肌瘤也會使子宮收縮無力,多產次孕婦由於子宮肌肉有纖維化現象,產後子宮收縮不良的機會也增多。頭胎發生過產後出血情況的女性,在第二胎產後尤須特別小心觀察。

原因1子宮收縮不良
所謂子宮收縮不良,意即產婦子宮無法有效收縮,導致胎盤娩出後,胎盤附著部位的子宮壁內血管竇不能關閉,而引發致持續大量出血,常見於子宮無力、多胎懷孕、羊水過多、巨嬰、應用大量鎮靜劑或者產程中麻醉止痛、產程過長或過短、施打摧產素等狀況。

若產婦子宮收縮不良,可透過血管注射,或直接將收縮劑注射在肚皮上,穿過肚皮進入子宮。子宮收縮劑是為一種前列腺素,會讓產婦在分娩過後幾天,哺餵母乳時感覺肚子痛痛的、硬硬的,這是正常的情形,因為子宮正在收縮。哺餵母乳除了能幫助子宮收縮,還提供嬰兒至少兩個月、來自媽媽的滿分養份,十分值得鼓勵。

原因2產道損傷
產婦在分娩後至少應觀察兩個小時,若子宮收縮良好卻持續出血,即有可能是產道損傷。例如巨嬰,嬰兒的頭太大、肩膀太寬會造成媽媽的產道撕裂傷,會陰、陰道壁、子宮頸也會裂開,須馬上縫合。只要縫合平整,就不會出血了。

原因3胎盤殘留
還有一種情形是胎盤殘留。通常在產婦生產後半小時內,胎盤也會一併娩出,但有些醫師會在產婦生產後十分鐘,開始按摩子宮,待子宮一收縮,便順著臍帶慢慢把胎盤拉出,然後將其切開,檢查是否完整。若有缺少或殘留的胎盤組織附著在子宮壁內,也會造成產後出血。

原因4植入性胎盤
較為罕見的植入性胎盤,意指胎盤在產婦生產後無法自子宮剝離,直接附著在子宮肌肉層上,會造成持續大量出血。在無法控制出血的情況下,若產婦未來沒有再生育的計畫,必要時醫師會建議切除子宮,以確保母體的健康。

罕見的子宮內翻
子宮內翻是非常少見的例子,但也會造成產後的大量出血。由於胎盤娩出後連同子宮一起拉出來,造成子宮無法收縮而持續出血,此時醫生會順著產道進行手工操作復位。若仍無法恢復就要進行手術。

原因5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
死胎、羊水栓塞及嚴重的胎盤早期剝離等原因,會造成凝血功能不足,產生凝血問題。一般血液大約在半小時後,會凝結成類似果凍的形態,但如果血流時間過長,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不足,即便再久仍呈液狀,這就是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essiminated inti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應立即補充體液、血液和凝血因子。產婦持續出血或輸血太慢才會發生以上狀況,若醫護人員能在第一時間注意到產婦生產過後的狀況,就能避免。

小標:羊水栓塞最危急!
在產台上最危急的情形之一莫過於羊水栓塞,死亡率高達80%。羊水栓塞有可能肇因於生產過程的壓迫,使羊水進入肺部堵塞血管,但目前仍無從預防。當羊水栓塞發生,產婦會覺得呼吸困難、喘不過氣,並伴隨臉色發黑、血壓下降、大量出血以及血液不凝固等情形,好發於產前、產後5分鐘左右。大約20%的產婦在急救後可保住生命,但卻可能留下後遺症。由於大量出血,血液帶氧量不夠致使腦部缺氧,腦下垂體的前葉因缺氧而受損,引起神經方面損壞,例如記憶力變差或是無尿症、無月經症。

‧無尿症:產後大量出血,持續血壓低於80mmHg可能引發產婦的腎小管損壞,成為無尿症。
‧無月經症:腦下垂體因缺氧而受損,造成日後的內分泌失調和無月經症。
‧奶水缺乏:由於產後大量出血造成產婦缺少奶水,但因為缺乏母乳哺餵,少了對子宮的反射刺激,使得子宮更加收縮不良。

當產後出血狀況發生,需仰賴醫師專業判斷做處理,因為無論瞬間的大量出血或長時間的少量、持續出血,都會造成產婦休克,特別當出血量超過1000c.c.,患者會出現頭暈、冒冷汗、心跳加快、臉色蒼白,視力模糊、想睡覺、血壓下降的狀況。此時除止血外,透過點滴和靜脈注射維持正常的循環血量也是重要的處理目標。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讚」或分享給您的朋友,以示鼓勵。

TOP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