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喺一層深水
舊樓及兩萬多元「棺材本」過活,郭伯說生果金不再可有可無,而是救命錢,地租差餉慳無可慳,只好慳食,他手中的隔夜飯是晚餐,伴豉油菜心又一餐。
特首曾蔭權上週公布他上任以來第四份施政報告,滿意度創出新低,只有三成一人滿意,較去年大跌超過兩成。
報告被狠批漠視民困,不單未有即時增加生果金,還為生果金引入資產審查,被狂轟是倒行逆施的惡策。
新措施未能對症下藥,連日來各個弱勢團體群起怒吼,紛紛發起遊行及聲討大會,民怨四起。金融海嘯下救市未成,曾蔭權卻一手埋下計時炸彈,不單自己民望插水,隨時民怨爆煲!
家住深水
汝洲街舊唐樓的郭子儀,與平定安史之亂的唐代大將軍雖然同名同姓,卻同人唔同命,他自嘲老祖宗榮華富貴,自己卻是靠生果金度日,視每月七百零五元等同「救命錢」的超級貧困戶。對於曾蔭權要引入資產審查,才承諾加生果金至一千元,香港社區組織協會週日舉行聲討會,七十六歲的郭伯一馬當先,五六十個公公婆婆握拳叫口號,大罵政府:「當我哋老人家係地底泥!」不識民間疾苦。
太太患心臟病,沉重醫藥費加上資助兒子買下公屋,財來財去,郭伯半生勞碌只剩二萬多元積蓄。
社協與老人權益聯盟週日舉行聲討會,五六十個貧苦長者響應出席,大罵政府不知民間疾苦。
救命生果金無得嗱「依家我嘅生活,都係靠七百幾蚊生果金,因為有層樓,每個月單係差餉地租都要二百蚊,仲有水電雜費,又要二百,七除八扣,一個月只有二三百蚊食,要好慳,依家嘅豬肉咁貴,邊有錢買?慳埋慳埋,月底有錢剩就食兩餐,平時食菜撈嘅豉油咁又一餐囉。」昨晚趁街市菜檔收檔前掃貨,拿喺五元足有三斤的平價菜心,郭伯苦笑喺對記者說:「唔使好似其他阿婆咁,要去執爛菜返屋企,我算好彩咯!」
先後在麗新製衣及公仔麵廠工作的郭伯,由送貨到經理一腳踢,就像上一代人一樣,從無想過退休,四年前因為潮州籍老僱主過世,下一代移民不再經營,拿喺四五萬退休金被迫退下火線,殊不知又發現太太患心臟病及肝硬化,沉重醫藥費加上資助兒子買下沙田博康
公屋,財來財去,半生勞碌只剩二萬多元積蓄,貧病多年的太太也於一年前去世,剩他一個人守喺父親留下來的祖屋。
「二萬幾蚊唔算多,呢個係我哋底線,以備自己百年歸老時,都有錢可以用,唔使兩個兒子花錢勞心。」為頭家、靠自己,是上一代人擁抱的真理,「有錢嘅,梗要孝敬老豆,但依家搵食咁艱難,佢哋一個做電器維修,一個做司機,名副其實嘅在職貧窮,又有兩個細路仔要養,依家度度裁員,點會奢望佢哋養埋我?」記者本來想和郭伯一同買
,他都有點猶豫,怕兒子覺得「無面」,為養不起父親而內疚。
曾蔭權上週發表施政報告,加插金融海嘯下轉危為機措施,但其餘民生議題卻被各界聲討,令自己的民望進一步插水。(《蘋果日報》圖片)
「曾蔭權就係知道我哋呢班老人家係尷尬貨,有少少積蓄又唔係多,又唔想領綜援,先至蝦得就蝦!」歷盡文革之苦、八一年由內地申請移居香港的郭子儀,廿七年來都是住在汝洲街的單幢唐樓,大廈沒有升降機,徒步爬上九層樓梯,氣喘如牛,早在門外等記者的郭伯,說習慣了上上落落的生活,不以為苦,倒是見到政府不近人情,他氣上心頭。
「生果金唔加就算,仲話要查,最多以後繼續豉油撈飯,以前文革鹽水撈飯都係咁過!我想講我都做到七十二歲先退休,但就只有幾萬蚊退休金,如果我好似曾蔭權咁有大把退休金,都會好似佢咁不食人間煙火囉!」郭伯一臉不屑的說。
根據港府數字,六十五歲以上,有資格領取生果金的長者達五十四萬人,年支出達三十九億元,若政府將生果金增至一千元,每年須額外承擔十七億元,相等於屢被指浪費公帑的再培訓局兩年課程開支。此外,若政府落實七十歲或以上長者也須接受資產審查,以現時六十五至六十九歲,資產上限為十六萬九千元才有資格領生果金標準計算,持有祖屋的郭伯,分分鐘連七百零五元的生果金都嗱唔到。
獨自與病魔糾纏八年,才因一次崩潰爆發送院接受治療,剛「上樓」的金好,說生命若可重來,希望不會白流了那麼多年的眼淚。
上週日職工盟發起建築業工人「反失業、爭權益」遊行,要求政府正視建築工人權益,以及金融海嘯下,建築工面臨無工開問題。(黃雲慶攝)
精神病無跟進考慮以加入審查制度方式增加生果金,傷盡老人家的心,精神病求診人數年年雙位數字上升,雖已響起警號,但出爐施政報告,卻只空泛地表示重視精神健康,同樣令人失望。四十六歲的金好,便是其中一個因為社區支援不足,差一點便墮進鬼門關的精神病康復者。
「小產之後,情緒好差,醫院嘅社工約咗期,無去到,之後就無見過社工喇……唔知自己有病,只係愈嚟愈唔開心……」小產坐困愁城,丈夫又走佬,產生幻聽幻覺時有自殺念頭,患有抑鬱症的金好,獨自與病魔足足糾纏了八年,兩個月前,她終獲恩恤安置,入住位於長沙灣的幸福
,但金好的半生,並不幸福,回想昔日患病的日子,仍然悲慟。
誠叔擁有釘板熟練工人牌照,但在建築業備受剝削下,他要轉任低薪的地盤雜工度日。(黃雲慶攝)
十大基建搵笨今次的施政報告,政府沒有提出如何保障建築工人,就連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的十大基建,也有六項如屯門繞道、西九文化區等未落實,得個
字,金融海嘯殺到,工程難產,建築工人將苦上加苦。
今年五十多歲的誠叔,本身是地盤釘板熟練工人,入行三十二年,曾經日薪達一千五百元,做二十日工,人工已達三萬多元,但目前,做地盤雜工,每月頂多只開九日工,月薪減至只有三千多元!
「我哋呢幾年真係慘,外勞爭飯食,判頭唔出糧,只想政府改善外勞同判頭制度,保障本地工人權益,已經好好!」
面對生活困境,誠叔每天勒緊褲帶「慳嘅使」。「我每天只有五十元使費,減去車資,剩番咪嗱嚟買麵包食囉!而買
,咪趁街市檔口收工大平賣,先敢去執嘅兩蚊一大份嘅菜呀,三蚊一大份嘅死魚煮嚟食!」
誠叔是一家四口的經濟支柱,居住粉嶺華明
,一子一女仍然在學,面對沉重經濟負擔,他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我都算對香港有貢獻呀!點解會咁,咩第一城、漾日居、日出康城首都等等,我有份興建,當年我哋『吃香』時,判頭走嚟求我哋開工,但而家我哋求人都冇得開工!」
金融海嘯衝擊,誠叔已作好沒新樓興建的預算,但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的十大基建,卻有六項未「上馬」,他只求政府落實基建項目,讓他盡早有工開。
立法會議員李卓人表示,現時約有八萬地盤工遇到如誠叔的境況,加上澳門經濟萎縮,有一萬名工人回流。他認為政府有必要保障本地工人利益,例如改善判頭制度等等。「嚟緊金融海嘯,曾司長猛叫我哋做好準備,但冇工開點準備呀!政府快嘅搞基建,我哋班工人先有飯食!」
眾膳坊主任吳雯賢指本來擺得滿滿的米倉已迅速派了三分一米糧。(江永健攝)
妻離子散的失業漢阿添無米落肚兩日,求助食物銀行的米糧,助他渡過難關。(李宇家攝)
自殺十幾次「出院返到屋企,經常感到無出世嘅女兒仍喺身邊,像屋裡多了一個人,會同我講嘢……」聽得人毛骨悚然,金好直言,可能那時已患上了精神病,但她一直沒有理會,醫院的社工在她失約後,也沒有再跟進。孤獨的金好自此像沒靈魂的軀殼,以板間房為家,見到住滿一屋穿上內褲便往廁所跑的男人,萬分尷尬,唯有終日提心吊膽將自己關在房內不吃不喝。
「好唔開心,好想死,唔想咁樣落去。」傷感情緒像暴雨,可以連續三天不停流淚,哭得雙眼刺痛,曾經自殺十多次,成為醫院常客,繼續「見社工失約、社工又無跟進」的循環,糾纏到○四年,終於有一次在板間房與外展社工傾談時完全崩潰,前麈往事一併湧上心頭,失控收場。
「突然狂喊不止,由明愛醫院轉咗去葵涌醫院,住咗兩個月,連主診醫生見到我都話:你無出事真係算奇蹟!其實好多朋友都好似我當年咁,唔知點解唔開心,有試過想去睇政府門診,要等一年,點等啫,就算了吧……」本身做傳菜的金好說。跟進金好個案的外展社工阮淑茵指,像金好一類因為社區支援不足而惡化的病例多不勝數,「醫管局話病人出院後,如果失約,會根據病情嘅嚴重性跟進,但現實係好多病人因為病情輕微時跟得唔好,由輕微抑鬱惡化到嚴重精神分裂。」
事實上,根據死因裁判官報告,每年涉及自殺的個案中,高達四成涉精神病患者。推動精神健康政策聯席發言人彭鴻昌表示,精神病求診人數年年上升,但港府用於精神康復的支出卻只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之零點二四,是澳洲的約四分一,也遠較歐美低,彭說:「精神科首次求診排期時間最長超過一年,好多人等不及,爆咗煲先入院處理,政府的數字只是平均數,所謂的五週可獲面診的承諾,根本是假像。」
食物銀行乾塘本港食物銀行需求急升,經營食物銀行「眾膳坊」的聖雅各福群會,九月份每天平均向五百二十六人提供食物,比去年同期增幅達六成,中心主任吳雯賢指資源卻不斷減縮,「由四川地震開始,眾膳坊收到的無論善款及捐贈食物,大幅下降三至四成,但係買食物成本有升無減,即使今個月話通脹放緩,食物批發價就易加難減,好似十月份買奶粉,批發價已加咗一成一。」
但政府一億元食物銀行計劃遲遲未到位,最快要年底或出年年頭,遠水不能救近火,吳雯賢說:「如果可以縮減申撥程序,省卻多重審查,直接撥款落嚟,需時約一個月左右,一億資金已經可以啟動。」保守估計兩個月後每日有六百名需求人士向「眾膳坊」嗱食物,因為多了批中產窮戶,吳透露○三年沙士後,曾有一名博士學歷的會計師,失業大半年,飢腸轆轆向眾膳坊取米糧解決溫飽,「另有一個住中環半山英國商人生意失敗,一家六口嚟嗱糧,所以今次金融海嘯,我哋預計會有批中產及專業人士受影響,失業約兩三個月後撐唔住浮面,向我哋求助,所以一億元有可能杯水車薪,唔知幫得幾多人嘅肚皮。」
清倉大危機一些規模較細的宗教團體,已面臨清倉危機,無錢買糧派糧。「今個月開始,無人送物資及捐款俾我哋,以往我哋好定期收到善長捐米、麥皮及一些罐頭,每一年捐款約有幾十萬元,自從雷曼事件,所有捐助突然消失晒。」經營食物銀行三年多的城市睦福團契事工主任劉旭東說。
四十六歲的阿添去年因失業嗜賭、與妻離婚,精神陷入崩潰後自殺入院,今年五月從戒賭中心出來打算重新做人,卻找不到工作,餓了兩日經社工轉介,到城市睦福食物銀行嗱取米、麵、罐頭填肚,「中國人講面子,唔到盡頭唔會嗱免費食物,有食物、有氣力先至有起步點。」今個月,阿添找到油漆散工,可自給自足。
目前共有十二個社福機構及教會團體提供食物銀行服務,但面對食物捐助大縮皮,他們可派發的食物已買少見少,阿添可能已是最後一批「幸運兒」,劉旭東說:「我哋之前一星期派一罐奶粉,而家只可以一個月派一罐,半歲以下嬰兒我哋盡量幫,一歲以上嬰孩真係無辦法,媽媽唯有溝米水沖奶,或早嘅混入粥、飯仔戒奶,因為屯門、元朗區仲有好多老弱街坊兩三日無嘢食,手軟腳軟嚟求助。」劉又指社署規定無申領綜援人士才可以嗱食物,限定只可以取六星期糧食,但有些申領綜援個案審批期兩個多月,尤以一些破產人士申領手續繁複,故食物資助限制應放寬。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總協調主任應鳳秀(右)不滿施政報告對年青人的照顧隻字不提。(李育明攝)
隱青無份隱青已成為近年香港最新社會問題,近兩年已由八千增至二萬多人,身兼香港基督教服務處總協調主任及唯一協助雙失及隱青「有網能量」負責人應鳳秀表示,該機構已失去政府資助,服務只能維持至明年初,她擔心施政失去對隱青的關注,會使香港步日本後塵,成為隱青破壞社會秩序重災區。
○四年的施政報告便指出,社會出現超過十一萬名雙失青年,為了安撫他們,施政報告動用五千萬元設立青少年持續發展及培育基金解決年青人就業,以及衍生如隱青等問題。但隨喺基金○八年解散,各方都期望施政報告會延續該服務時,卻失望而回,應鳳秀說:「其實目前年青人問題俾○四年仲差,我哋要面對金融海嘯衝擊,年青人失業上升,會導致隱青情況惡化,嚴重嘅還會衍生如家庭暴力問題。」